衛曉瓊 劉蓓蕾
摘要:在我國美麗富饒的川西高原,山脈綿延縱橫,其中岷江,潘江及其支流切過青藏高原邊緣,造成山與山之間幽深的峽谷。那里地形復雜,土壤肥沃,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老的羌族文明。由于地形的復雜,高山峻嶺的阻隔,使得當地的交通非常困難,因此村寨居民在很長的時間和年代中處于相對閉塞的狀態,其文化和民歌保留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卻很少被外界所知曉和認同。如今,被這種獨特的人文精神所浸潤過了的淳樸古風終于掀開了迷霧,一首甜美,俏麗的羌歌《花兒納吉》,宛若爛漫的鮮花,甘甜的清泉一般縈繞在耳畔,它是羌族民歌走出大山的一種民族符號和民族名片,在演唱這首歌曲時要充分的了解它的風格,民族風情,以及歌曲中的語言技巧,才能更好地演繹出這首作品的本身含義。本文以羌族民歌《花兒納吉》的演唱風格為研究對象,著重從歌曲的人文背景及演唱風格上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羌族民歌;花兒納吉;演唱風格
一、羌族民歌《花兒納吉》歌曲背景
(一)羌族的起源
古老的羌族起源于黃河流域,是現在多民族的起源和祖先,我們現在所稱的羌族是古羌族的一個分支。在歷史的記載中,羌族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時期,《后漢書·西羌傳》曾用我國最古老文字甲骨文記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可見羌族文化淵源之深,而羌族音樂則是羌族文化之精髓。羌族山歌在羌語里稱“拉娜”或“拉索”,而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炎帝部落聯盟和黃帝部落聯盟交戰,炎帝敗給黃帝,其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便是現在的漢族,而另一部分西行或者南下,與當地的居民形成了現在的藏族,彝族,納西族以及現在的羌族。
(二)羌族民歌的發展
如今的羌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的川西高原地區,因其生活地區海拔之高,交通之險而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生產資料以游牧為主。其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自然資源,使其至今保留著傳統而又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俗,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原始的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統一使用漢字,卻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同時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使其不同地區的語言也有差異,這同樣影響到羌族本身的文化和民歌。現在流傳7下來的民歌中一部分由羌語演唱,另一部分用漢語演唱,但是同樣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樣值得我們的探討和研究。
(三)羌族民歌“花兒納吉”的含義
“花兒納吉”本身是羌族鄉土民歌的一種傳統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相當于漢族民歌中“詞牌名”,其特點傳承了羌族原生民歌的輪番演唱方法,多是體現于情歌與婚嫁歌的演唱場面,在歌唱中夾著無明晰意思的襯詞,比如呼和音及語氣詞。一般放在歌詞中間或者句子結尾,用來烘托重點及表達情感,似的非定型拍子結構的敘事性內容統一在三個樂句的樂曲結構中,體現出了羌民族特有的原生態民歌形式。
本文探討的《花兒納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羌族山歌,也是情歌中的一種,借用自然景觀和外界事物暗指青年男女彼此的愛慕之情以及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用一問一答的歌唱形式,使語言和旋律的聯系緊密,民族風格濃郁,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使人仿佛能感受到愛情的滋潤與甜蜜。
二、羌族民歌《花兒納吉》的演唱特點分析
(一)羌族民歌《花兒納吉》歌詞特點
花兒納吉
[女]大河流水小河喲清喲花兒納吉
不知小河兒吉喲有多喲清喲吉吉兒吉
[男]丟個石頭試深喲淺喲花兒納吉
唱個山歌兒吉喲試妹喲心喲吉吉兒吉
[女]太陽出來喜盈喲盈喲花兒納吉
叫聲阿哥兒吉喲仔細喲聽喲吉吉兒吉
[男]要學松樹萬年喲青喲花兒納吉
不學花椒兒吉喲沒了喲心喲吉吉兒吉
1.語言特點
用地方語言演唱是我國傳統民歌的特征,本首作品雖然是一首漢語演唱的作品,但是由于《花兒納吉》這首歌產生于四川川西高原,因而應與這一帶的方言結合,在歌詞中還是需要運用當地方言(即四川方言)演唱,展示出其鮮明的地域特征。
在演唱四川民歌時的咬字問題與漢語普通話相比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在四川方言中,聲母是沒有卷舌音的,比如在歌詞中“大河流水小河喲清喲花兒納吉”中流水的“shui”是不卷舌的,往往要讀成“大河流水(sui)小河喲清喲花兒納吉”而且在四川方言中,大多數語調要讀成四聲,咬字與腔韻應給結合起來,咬字不僅要清楚,還要根據歌詞需要,在表達上分清輕重緩急,如在《花兒納吉》中“不知小河兒吉,喲有多喲清喲吉吉兒吉”中“小河兒吉”要唱“小huo吉”,“河兒”是聯系在一起的,不可以分開讀。但是最后一段的“花椒兒”卻必須分開來讀,“huajiao-er吉”才能體現出四川民歌的特點。
2.歌曲情感層次分析
花兒納吉的歌詞常使用比,興的手法,來引出或表達出其本身要表達的事物或抒情的部分,“比”是比喻的意思,“興”是寄托的意思,將所要表達的事情與情感寄托于景物或者旁的事物上,在羌族民歌里尤為常見,《花兒納吉》在第一段中,女青年用小河有多清來試探男青年的愛慕之情的深淺,男青年則用一首山歌來表達愛意,同時試問女孩的心意,第二段中用松樹常青和花椒無心來比喻愛情的長久和堅貞的誓言。
同時這首歌曲還運用了對仗的手法,男女青年一問一答,歌詞細膩,語言婉轉,各個段落對仗整齊,使得歌曲讓人聽起來清楚明白,在羌歌中很具有代表性。
3.襯詞特點分析
襯腔襯詞在羌族歌曲中也是非常常見的,除了一些常見的感嘆助詞外,還有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傳承而流傳下來的專門的襯詞,襯句。往往用在歌詞的中間或末尾,其作用更多的是烘托歌詞主題,更生動的表達情感,使其成為更加完整的樂句或者樂段,更能體現出民族風格與特征。
在“花兒納吉”中,樂曲的基本結構由三個樂句的樂段反復型構成,雖然不同樂曲的節拍形式,旋律的長短及調式調性有所差異,但始終保持著每首樂曲的句尾都以相同類型的助興詞和襯詞來收束的旋律結構特征。
在《花兒納吉》中,襯詞的出現則更為普遍,歌曲中的襯詞可以使歌詞更加的口語化,音樂也更加的充實,同時更容易調動歌者的情感表達。如:歌詞中大量出現的“吉”,“喲”“吉吉兒吉”等的襯詞,作為歌詞的拓展和補充部分,凸顯了羌族民歌的藝術形象,在演唱中要著重去把握這些襯詞的運用,自然的使用而不能生硬的去套用。襯詞是表達情感的重要窗口,要把它和歌詞緊緊的融合在一起演唱。
(二)羌族民歌《花兒納吉》曲式特征分析
曲調是一首歌曲的中心思想,體現著歌曲的民族特點。通常主要指民歌的旋律,在這首歌曲中,是由同樣的旋律前后句多次反復構成。對應對稱。
1.調式音階及旋律
《花兒納吉》這首歌為民族五聲徵調式,每段的結束句都呈現下行進行,每一句的尾音都落在屬音上,優美的旋律和小音程的進行,恰當的表現出少男少女的羞澀和感情的細膩,以及語言的婉轉性。
2.節奏特點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組織形式之一,被稱為音樂的骨骼,是音樂的軀干,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奏形態以及文化的差異都十分明顯。羌族民歌的節奏往往十分自由,旋律特點分散,但是在情歌體系中,由于羌族特定的風俗,男女戀愛時不可以在家里談情說愛,必須在屋外。所以往往是男女青年在田間勞動中或在大樹下,小溪旁,往往兩人距離不遠且歌詞往往是互送衷腸表達愛意的內容,所以節奏往往比較穩定并且緩慢悠長,聲音不會太嘹亮而是婉轉優美。
《花兒納吉》這首歌的節奏不同段落間就非常的統一,句句對應工整,沒有比較鮮明的對比,節奏緩慢,旋律抒情。
(三)滑音處理
下滑音同樣也是羌族民歌中的一個特殊的表現方法羌族民歌在演唱上的最大特點在于,大多數歌曲的半終止處和結束句處,突然的高音轉低音,下滑收束和快速的裝飾音收尾。這一點非常具有羌族特色。在《花兒納吉》中下滑音的運用,從氣息控制來說,剛好與年輕純真的少男少女思想單純愛情細膩的感覺一致。
三、結語
羌族民歌是我國民歌中一枚璀璨的明珠,雖然他的民歌大多還遺留在大山深處的羌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沒有維吾爾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那樣被大多數所熟知和喜愛,但是文化就是財富,我相信古老的羌族留給世人的寶藏還有在等待著被發現和整理,羌族民歌也同樣會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傳承和發展。
從《花兒納吉》這首歌,我所能學習到,羌族情歌的表現更多的從情感體驗出發,歌曲本身演唱難度不大,但是要牢牢把握其思想情感,同時在特殊音的處理上要注意,體現出羌族民歌本身的韻味。
在四川阿壩,我曾經問一位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羌族老人,我問他,羌族的民歌究竟是怎樣的?在沒有民族文字的情況下是怎樣創作出來又怎樣流傳下去?老人對我說,你看到我家屋后的群山了嗎?那里有山,山上有樹,有石頭,石頭下面有小溪,小溪中有魚有河蟹,這一切都是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這里的一切都是山歌。老人的話讓我感到震撼。因為在羌族,山歌就是生活,質樸的村寨里,大家用山歌交流,傳遞感情,表達愛意,同樣也會用山歌來哀悼逝者,敬奉神靈,羌歌是每一個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懂得什么是文化,傳統。也不知道要把民族的東西弘揚開來,他們只是在生活,只是在表達情感,田間的小路,質樸的村寨,在我采風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會有新的收獲,大容量錄音筆在短短的時間里就已錄滿了來自各種不同的演唱者,不同風格,甚至不同語言的羌族山歌。雖然其中有不少的山歌由于語言的原因我不能翻譯出它完整的意思,但是音樂最美好的特點就是,他可以通過音樂本身就傳達出來他的含義,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龍有成,陳萬.羌族民歌的演唱特點探微[J].音樂探索,2011.
[2]楊碧娥,陳遠貴.羌族民歌的藝術特色[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
[3]佐世榮.關于演唱羌族民歌的幾點思考[J].四川戲劇,2013.
[4]唐禹.羌族民歌分類及特點[J].藝術教育,2012.
[5]崔善子,金藝鳳.岷江上游羌族鄉土民歌“花兒納吉”的文化內涵及音樂形式探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