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兆麒 羅海東
摘要:隨著晚明書法創作、欣賞物質條件的發展以及當時思想風尚的倡導,不斷涌現出大量的立軸書法作品。王鐸立軸書法作品因其強烈的藝術個性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堪稱經典,并對后世影響深遠,特別是對現當代展廳書法的創作,影響尤大。
關鍵詞:王鐸;書法;立軸作品
在中國書法史上,明代以前,書法的樣式主要為案頭把玩式的手卷和冊頁以及文人之間互相往來的手札。立軸作品雖早在南宋就已出現(吳琚《行書蔡襄七言絕句》)但并非主要樣式。直至晚明,立軸書法開始風靡,并涌現出大量優秀立軸作品,其中,王鐸的立軸作品具有典型意義。
一、時代背景
明中葉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井文化的繁榮,造紙技術在尺寸和韌性上較前代都有很大的提升。絹、綾作為優良的書寫材料,在當時廣泛應用到書法創作中,由于長度不受限制且不易損壞,故極適合大幅立軸書法創作。此外,明代的建筑技術不斷提高。特別是在高大建筑營造方面,善用上下樓貫通的立柱構成整體式框架,致使高堂大屋不斷涌現。如安徽歙縣的承志堂、慎思堂的高度都在4米以上,這為大幅立軸作品的懸掛提供了必要的空間。
在意識形態方面,解放思想、追求個性自由成為主旋律。先是王陽明的心學,倡導“心即是理”,追求自然心性展現;到李贄“童心說”,主張表達內心的本真和欲望;再到公安三袁提出“性靈說”,提倡變古創新,獨抒性靈,反對一味擬古;可謂個性解放思潮于晚明大行其道。書法創作自然也脫離不開這種思潮的影響,故在晚明書壇刮起一股強勁的浪漫主義書風。這種書風表現為大篇幅、大字徑、大效果與個性化的追求,那么大幅立軸自然成為最合適的載體。
二、王鐸立軸作品分析
王鐸作為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重要代表,其立軸作品存世量極大。按書寫動機來看,分為兩類:一是臨帖作品,二為創作作品。
王鐸立軸臨帖作品,主要臨摹對象是《淳化閣帖》。但他并非亦步亦趨的簡單摹擬,而是以閣帖之內容,經過字形筆法的改造,抒發己意。采取的方法是“拓而為大”,即把原有晉唐尺牘臨成8尺以上的高堂巨軸,這在書史上無疑是一大創舉。誠如王鐸在《草書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跋》中所說:“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忽?!盵1]何謂“拓而為大”?“拓”即展拓放大之意,但并非簡單機械的放大,而是經過精心的藝術加工。如王鐸多次臨習閣帖中的《王筠帖》立軸,和原帖相比,或夸張字形,或強化字勢,或遺貌取神;在用筆和線性上,也非魏晉蕭散,而多為篆籀筆意,線條拙樸厚重。章法上,多采用一貫而下的三行構制,伴隨著軸線的大幅擺動與墨色的枯潤相生,極具視覺效果。此外,王鐸立軸臨帖作品中,不顧其文辭內容,隨意丟字落字的現象也很常見。甚至他把閣帖中王羲之《吾唯辨辨帖》《家月帖》和《豹奴帖》三篇小草手札,整合為一,臨成大幅立軸,頗具戲謔性??梢娡蹊I的臨帖是靈活多變的,他的立軸條幅臨古與其說是臨摹,實則是一種創作,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王鐸立軸書法創作作品以自作詩和錄杜甫詩為主,多是行草作品,取法二王、魯公、米芾,在結體上受米芾影響尤大。王鐸在米芾名作《吳江舟中詩題跋》云:“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模擬,予為焚香臥下?!盵2]可以看出王鐸對米芾的情有獨鐘。在其行草立軸作品中,單字結體的奇正關系與上下字之間字勢的擺動都源自米芾,并在此基礎上夸張處理。邱振中說:“王鐸行書單字軸線最大傾斜角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作品。”[3]這種欹側的結體以及上下擺動的字組在其立軸作品中所形成的跌宕起伏之勢“揮斥八極”,攝人心魄。在用筆上,王鐸承襲二王筆法,但為了滿足其大幅立軸的創作,并非簡單的拿來。而是“刪繁就簡”,即摒棄二王筆法中纖細的用筆,并參以魯公法,增其厚重與澀拙,使線條具有篆籀質感。吳昌碩對此有著很高的評價:“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通篆籀通其微。”[4]王鐸立軸作品在用墨上十分豐富,濃、濕、淡、干、枯并舉,特別是他獨樹一幟的“漲墨法”,使其作品猶如大寫意山水一樣,極富視覺感染力。此外,王鐸亦極善用枯筆,寫至盡情時,往往連續枯筆十幾字,林散之對此評價“所謂入木三分是也?!盵5]最后是其立軸作品的章法,整體上采用三行的形式,行草相間分布,多為行書作實,草書作虛,形成虛實相生的效果。為了解決大幅立軸作品穩定站立的問題,王鐸不是三行簡單的“排字”,也不是徐渭似的“亂石鋪街”,而是通過三行軸線的搖擺,互相咬合,從而形成合力,達到最終的平衡。在同時代書家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三人也成功的解決了立軸作品站立的問題,但三人是通過拉開行距、壓縮字句的方式來提升縱向感。相對而言,王鐸的作品行距明顯更緊,左右顧盼生姿,軸線擺動幅度更大,加之墨色豐富,故視覺沖突更大,藝術性更強。
三、王鐸立軸作品的影響
王鐸立軸書法創作對后世書法創作影響極大。其書風先是席卷日本,戰后日本書法,因追求展廳效果,日本書壇形成了“明清調”書法流派。田宮文平說:“也許是美術館展覽廳對大型展件的需求吧,使得書法家們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明末清初的長條幅上……總之,明清調書法流派形成了。”[6]以王鐸為核心的明清調,最初是在昭和戰后前期關西派的書家開創的。一時間,日本書家們效仿王鐸式的立軸作品蔚然成風,代表書家有村上三島、木村知石、古谷蒼韻等。王鐸在日本也有著“后王勝先王”的美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王鐸立軸書風開始影響當代中國書壇。1986年9月,“河南中青年書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在北京美術館成功舉辦,震動整個書壇,并被學術界貫以“中原書風”之名。“中原書風”在行草一脈主要取法王鐸,并采取立軸的形式。由此,王鐸立軸行草風由中原大地輻散到全國,產生一批代表書家,如宋華平、胡秋萍、李木教、柯云瀚等。此后,在書壇的重要展覽上,都會經??吹酱罅康姆峦蹊I高堂大軸書風的作品。由于王鐸立軸行草作品與當代展廳的無縫銜接,并且符合當代審美,其影響必將不斷深入和延續。
參考文獻:
[1]劉正成,高文龍.中國書法全集.清代王鐸卷[C].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649.
[2]劉正成,高文龍.中國書法全集.清代王鐸卷[C].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659.
[3]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9.
[4]吳東邁.吳昌碩談藝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117.
[5]陸衡.林散之談書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35.
[6](日本)田宮文平著.張鐵英譯.王鐸對昭和后期書法的影響[J].中國書法,199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