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緯地
摘要: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法、語音語調、時制、動態、詞性等方面差異明顯,對于語言學習者、英語應試者來說,可能僅僅了解了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但英語語言特點及漢語語言特點這“兩張皮”雖然存在差異,但這背后也體現了兩種語言的某種同一性。本文主要以英漢語言之間的時制動態、語法、被動語態對比為切入點,剖析英漢之間的主要差異及其背后的同一性。
關鍵詞:英語;漢語;中英語言差異
一、英漢語言語法對比
(一)漢語語法特點
漢語與其他語言最大的不同點是:漢語并沒有遵循語法范疇。其他語言的語法范疇基本遵循的是雙軌制。一方面是是動詞、名詞、形容詞類的劃分,另一方面是主—謂—賓或主—系—表的句子主干類型。而語法正是將句法結構和詞性劃分聯系起來紐帶。名詞做主語。賓語或表語,動詞作謂語,這樣將詞性和句法聯系在一起再對應相應的時態就形成了完整的語法體系。而漢語并沒有遵循這種語法體系。因為漢語沒有具體的詞類劃分,只有動詞性性質的詞和名詞性性質的詞,所以漢語中的詞匯往往既可以當做動詞也可以當做名詞。
(二)英語語法特點
英語語法中,既有詞性的劃分也有句法結構,語法結構則十分明顯。故英語語言更注重表意,如果把詞性劃分和句法構造分別對應,對英語進行機械的,則理解不到句子的本質,在翻譯過程中要摒棄這種字對字翻譯的誤區,讓譯文神似形不似。而漢語言更注重表形。漢語通常用四字短語,或整齊句式,對仗工整,詞尾押韻。
二、英漢語言“時制”和“動態”及被動語態
(一)英漢語言中“時制”、“動態”的特點
英語當中既有“時制”的語法范疇也有“動態”的語法范疇,時態是這二者的統一體;例如:I have done my homework.本句既有時制的變化又有動詞進行的相應變化。而漢語中則不然,他只有“動態”的變化而沒有“時制”的變化。漢語當中用“已經”、“了”、“過”來表示動態的語法。例如:我吃飯了。我做過瑜伽……等等。[1]
(二)英漢語言被動語態對比分析
英語語言中,常用無生命的名詞主語,所以慣用被動語態;在漢語語言中,從語法上看不出任何表示被動的語法標記,可以說漢語里沒有被動語態只有被動表達。而在英漢互譯中,有時也很難將源語的被動表達完全對等的譯成目標語。
eg.(1)The guitar was played by my old friend.
(2)Why he has done that was not understood by my family.
(3)她被人偷了五萬美金。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不能逐字的翻譯成漢語的“被”字句,第三句也不能逐字的譯成英語的被動句。
因此,在英漢互譯中,就要做出相應的句式調整。在英漢語言中,無論是被動句還是被動表達,都有其適宜性和可行性。但有時具體的被動情形還要放在具體的語用中考慮。有些被動句在語法范疇和基本語義上都無大礙,但由于語用方面的問題,這些被動句的適宜性就大大降低。
例如:(4)a.安迪作弊被老師發現了。
b.安迪被老師看見作弊。
?c.安迪作弊被樓下的流浪狗看見了。
例(4c)的不妥之處在于,安迪作弊不會因為被一只流浪狗看見而受到任何負面的影響;而(4a)和(4b)會被我們接受是因為當事者不愿意被人發現的事情卻被人發現了。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被動概念描述的是受施者受外力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描述結果狀態的過程。被動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實施者出現的被動句,另一種是無實施者出現的被動句,在無實施者出現的被動句中,實施者往往隱含在具體的語境情境中。[2]
(4)?a.The corner was turned by her.
b.The book has been turned by her.
前者表達欠妥而后者則被大家接受,是因為前者的主語并不受動詞所表達的動作的影響:不論是否轉彎,角落都在那里。而后者主語則隨著動作的發生而產生了狀態的變化。
三、中西思維方式對比
英漢翻譯,表面上是兩種語言的轉化,實際上則是兩種思維方式的轉化。思維方式差異是造成英漢兩種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兩種語言的差異,必須要研究其背后的思維方式差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差異是由多種因素造就而成的。中國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靠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官上的感受去認識世界,中國古代先民們崇拜自然,順應自然,同時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們通過自然現象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強調“天人合一”、君權神授。[3]而西方,由于其較早的進行工業化,無論其探索實踐的廣度和寬度上還是自身地理位置文化方面的因素,西方的思維方式都強調個人利益,探索自然科學和理性認識。此外,思維方式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形成的。例如,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重男輕女的思想造就了“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女性要三從四德。而西方的沿海國家,這種地理位置再某種程度上造就了思維方式,他們重競爭、開拓、擴張、重視科學理論和技術。而進行文藝復興的國家還重視個體,注重反叛。中西方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代,由于其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逐漸發生變化,逐漸形成的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倫理性和認知性
中國古代先民信奉“君權神授”,夸大自然的力量。而中國古代對自然的探索,其目的不是了解自然的奧秘而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為社會政治和社會現實服務。儒家倡導“克己復禮”為仁,禮為周禮,即讓自己的言行符合周朝的禮制,以此來穩定周朝的社會秩序。法家韓非子倡導刑不避大臣,以嚴苛的刑罰來減少犯罪行為,鞏固中央集團的統治。而西方文化,以其發源地希臘為例,希臘沿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手工業、航海、商業發達,也使希臘先民對氣候、天文、幾何、數學產生了興趣。西方人探索自然世界不為現實的目的服務而是學術性思考,西方愈發減少對客觀世界的模糊推測和描述,而是建立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邏輯分析方法和種種推理、證明的思維方式,所以西方形成了認知性的思維方式。[4]
(二)意向性和對象性
中國古代道家學派認為“道”是宇宙的起源,道法自然。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董仲舒倡導“天人合一”,宋明理學倡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表明,古代先民不以自然本身為認識對象,而把自然人性化,將主觀和客觀融為一體,追求的是人的善行而非求知求真,產生的是善與惡、美與丑的評價。而古代先民,為了求善,一方面修養身心,另一方面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準則、社會綱常。這就造就了主體意向性思維,而不是對客體的客觀性思維。古代先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具有明顯的主觀特點。西方思維方式則把客體看作是主體以外的存在,一方面西方可能會把主題和客體割裂開來,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則會用理性的實驗方法和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探索自然、利用自然、從而改造自然。這種思維方式就強調了外在的事物都獨立于人存在,具有客觀實在性,主體和客體是分開的而不是混淆在一起的,并以實踐為橋梁,用科學方法對客觀事物進行探究。這種思維方式極具對象性。
四、結論
我國英漢對比研究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有了長足發展,主要表現在具體學科的建設上。本文則著重分析了英漢語言諸多差異中的一部分,不足之處還請補充完善。而呂叔湘先生說:“學好外語應當有助于提高運用漢語的能力,而不是相反。”[5]同時,英漢語言之間的對比,也是為了兩種文化互相交融,兩種思維方式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管英漢語言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但語言的對比是離不開文化的,同樣也離不開中西哲學和思維方式的對比。[6]
參考文獻:
[1]熊學亮.第一稱零主語的ICM分析[M].現代外語,2001 (1):34-44.
[2]熊學亮,王志軍.被動句的原型研究[J].外語研究,2002 (1):19-23.
[3]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呂叔湘序.見陳平《現代語言學研究》[M].重慶出版社,1991.
[6]徐國璋.語言對比研究的階段小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