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星
摘要:本文采用張瑞杰和何偉建構的“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人際意義系統”[1],分別從其在原有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功能理論的基礎上進行過生態延展的語氣,情態和評價三個子系統的模式下,嘗試對瑤族《盤王歌》[2]中的“歌春”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瑤人等群體或個體對物理性特征場所的依賴與敬畏,對人外生命體的平等對待以及社會性特征場所與其他場所要素交替出現,和諧共生的畫面。其中反映的生態哲學倫理,對人類今后的生態語篇創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話語分析;人際意義;盤王歌
隨著全球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生態語言學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將語言學的研究領域拓展到了生態學,是生態學與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同時,生態語言學也開始走進越來越多語言學家的視野。而我國在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有三個:生態空間遭受持續威脅;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3]目前,人們認為生態語言學的研究模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豪根模式”,另一類是“韓禮德模式”,此外還有一類是“生物語言模式”。
由中國生態語言學研究會主辦的“第二屆國際生態語言學研討會”于二零一七年八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順利召開。阿倫·斯提布教授接受了訪談并提到生態語言學不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應該是超學科的,并認為,“更愿意承認生態語言學存在多種研究路徑,這些研究路徑都擁有共同的目標,即實現語言在社會中的作用、語言在生命藉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還號召推廣能夠奠定新故事基礎的地方性傳統話語。
本文就是依據此號召,同時采用了多種可用于生態話語分析方式中一種,也就是“韓禮德模式”的“綠色生態版”-------張瑞杰和何偉建構的“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人際意義系統”。基于此,嘗試分析了被瑤族謂之其“傳統的史詩”的《盤王歌》中的“歌春”,企圖從中發現該語篇的“生態哲學思想”。
一、關于瑤族與《盤王歌》
瑤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蚩尤時期,迄今已經發展成了世界性的跨境民族?!艾幾迦嗣袷朗来∩匠陨剑铆h境,開發各種資源,創造著并傳承著獨具特色的文化”?,幾逯捣倍唷@缈梢愿鶕苑Q的不同,分為勉和金門等63種;根據他稱的不同,可分為藍靛瑤和過山瑤等390種;還可根據信仰的不同,有盤瑤等。此外,還可根據生活生產特點或者服飾的不同、居住地區或者姓氏多少以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不同來進行分類;通過這些分類標準,也反映出了其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但是,這個民族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唱歌,并將其特有的文化融入歌中,體現在文本里。
《盤王歌》是一首用勉語歌唱的傳統地過山瑤民歌,因為沒有本族的文字,遂采用的是漢字記音的方式。該歌是瑤人“打幡拜王”(祭祀盤王或者盤瓠)時必唱的歌謠,它也是過山瑤的主要民歌(趙登厚,1990)?!侗P王歌》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一個是《盤王大歌》,一個是《盤王細歌》,各自有七支曲牌,且全集達700余首,共計3000多行。根據墨溪(1989)對其內容的分類,可分為十一類,分別是創世、族源、與自然斗爭、總結自然規律、自然與生產、傳授經驗、崇拜神靈、歌唱愛情、棄惡揚善、反壓迫、其他民族的美麗傳說?!案璐骸庇置熬创焊琛保溥x自《盤王細歌》中的“萬段曲”,共計64首,256個小句。內容上,可分為盼春,春到,話農忙和傳農經四個部分。筆者選擇這一部分進行人際功能分析,是因為瑤人此時已經對自然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將此經驗傳授給廣大的族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能表征其在處理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生態倫理。
二、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人際意義系統
此系統是(張瑞杰 何偉,2018)基于生態場所觀對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人際意義系統的重新審視。所謂生態場所觀,二者將其定義為:“個體或群體對賴以生存的場所物理性特征、社會性特征及場所內人外生命體所產生的情感聯結、認知體驗和意動行為。”可見,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屬性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自己的生態屬性意識,將人類自己與人以外的其他生命體置于一個和諧的生態場所當中。
(一)生態語氣系統
《盤王歌》一般以口頭演唱形式為主,手抄本流通為輔。它是瑤人在祭祀盤王時的必唱曲目,而祭祀盤王又是瑤族最盛大的活動,可見其在瑤人生命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一般由師公或者本族的男女歌手來演唱。如果要全部唱完,則需要七天七夜。在此的“發生體”,即師公,他們是祭神還愿的神職人員,驅鬼消災,迎福納吉,有的甚至是族長或擔任著族內其他的管理職務,這對于信奉神靈(盤王)和溫順的瑤人來說,師公無疑是族內具有很高威望的人。因此,即便是瑤人男女歌手,能在當天勝任唱歌任務的也不是族內的一般人。這就決定了,此語篇的發生體使得所發之物具有了極高的權威性。
(二)生態情態系統
首先從分析語篇的經驗意義開始。筆者從生態場所觀的角度,對語篇的經驗意義進行了簡略的生態性分析。該語篇根據語義可分為四個部分:盼春,春到,話農忙和傳農經。其所占篇幅分別為1.56%,26.56%,12.50%和59.38%。
(三)生態評價系統之態度系統
由于張瑞杰和何偉建構的“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人際意義系統”只討論了態度系統,故而筆者這里也就只討論這一部分,而且,態度系統是評價系統的核心部分。(張瑞杰 何偉,2018)認為評價理論在根本上沒有考慮到自然本位,而是建立在人本位的基礎上的。因此,需要對評價系統進行生態性延展,將生態價值觀融入到評價程序中來。因為上文已經討論得到,該語篇是生態保護型語篇,具有生態保護型場所觀,故而接下來將進一步揭示其生態價值觀。
1.生態情感子系統
當春天到來,人們在面對春天的景象時,內心所懷有的情感,在“春到”這一部分顯得尤其濃烈。如“催春鳥,也會催春也會飛,一更飛落郎屋背,踏入二更飛轉歸。催春鳥,也會催春也會啼,空見催春不見面,只見樹頭木葉齊”,“催春鳥”指布谷鳥,而“春催”,指的是春季節令到了,各項生產備耕工作一個接一個到來。通過對此鳥的命名,可以看出瑤人將其當作“農耕即將開始的報春使者”,賦予的是積極的情感;“空見”與“不見”說明了人們想見又見不到的一種遺憾心情;“齊”說明了各種樹木長出的嫩葉讓人賞心悅目,是一種積極的評價。總的來說,體現了一種積極的情感取向。
2.生態判斷子系統
人們能夠傳授農耕經驗,這表明相關的意識已經形成,遂將其作為社會的一種經驗傳播。那么,在“傳農經”這一部分里,人們怎么看待人外生命體,是可以體現其社會的生態意識的。如“禾熟了,千萬莫傳黃雀知,黃雀得知不好事,偷郎禾糯滿天飛。禾熟了,千萬莫傳老鼠知,老鼠得知不好事,偷郎禾糯斷禾枝”。語篇中將黃雀與老鼠都擬人化了,使得人外生命體與人類自己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并對其進行社會約束與社會制約的評判。
基于當時人們的觀念,黃雀與老鼠對于人類來說是“不好事”,也就是一種威脅。而且他們的“本領”很強,一個能“滿天飛”,另一個能“斷禾枝”,不受人類控制。于是人們只能相互禱告,希望“禾熟了”的消息“莫傳”入它們的耳朵當中去,因為它們會將其“偷”走。因此,該語篇既有對黃雀和老鼠在“能力”和“耐力”上的積極評價,也有人們對其恐懼的負面判斷。
三、結語
通過對傳統瑤族歌謠《盤王歌》歌詞的生態人際意義分析,發現了其在語氣方面的肯定,情態方面的不可協商性以及評價上給予的正面生態評價。揭示出了瑤人把控生態空間的哲學倫理,即有所取,有所不取;這使得當地生態系統未遭破壞,其質量和服務功能良好;對當地的生物平等對待,且各成員間和諧互動,對多樣性起到了有效維持。因此,采用這類型語篇可以很好地講述生態新故事。
參考文獻:
[1]張瑞杰,何偉.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人際意義系統[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 (02):99-108+150.
[2]盤萬才等.盤王歌[G].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6.
[3]《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環境保護部,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