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十八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這樣闡述:“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美,塑造我們的靈魂,缺失美育的教育是殘缺的。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的文件精神,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建設一批藝術教育辦學特色鮮明、具有示范作用的學校,進一步促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均衡、優質發展,學校在發現教育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在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探索美育優質發展與評價的新模式,并在與社會美育資源的整合中拾階而上。
一、主導思想明確 建構美育教育大學科觀
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說,開啟了美育作為教育方針的先河。面對教育發展的當下,高屋建瓴的統籌學校和社會美育資源的協調發展,一方面將美育與學科知識全面整合,在發現教育的引領下,從學生出發,立足學科特點與學生特點,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融合點與貫通點,找準契合點;一方面將美育融入社會資源,選擇性進行資源的整合與創新,發揮社會資源的優勢,重新建構美育教育的“大學科觀”,撬動學生成長的支點。
多年來,在北京市教委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徑的互通機制與積極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過程中,建立以提高學校美育教育大學科觀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根據不同學段美育課程的需求設置課程目標與課程方案,挖掘不同學科所蘊涵的豐富美育資源,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圍繞美育目標,形成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整合下的育人合力;充分利用社會美育資源,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同時,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依托現有資源,加強學校美育實踐基地建設,推動學校美育體系的整體發展。
二、整合中分層推進 使美育活動有的放矢
馬克思有句名言:“對于非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藝術精神的涵養應首先從孩子抓起,培養深刻而不膚淺、高雅而不高傲的具有藝術欣賞和鑒賞能力的人才。在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的整合中,我們分析每一個孩子的特質,結合每一個孩子的自身狀況,聚焦美育教育的關鍵點與薄弱點,建構資源整合下的美育教育策略與美育師資成長規劃策略,形成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實現從“需求側的拉動”到“供給側的推動”的轉變,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發展學生藝術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藝術特長和愛好,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審美理想,有的放矢,依托社會美育資源,分層推進,使學生既感受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整體性,又在美育教育的過程中建構立體、多維、厚重的知識體系,整體提升學校美育教育的品質。
每一個熱愛音樂的孩子,都有一個與音樂相關的夢想,但夢想的實現絕不只是依靠一節音樂課就能夠實現的。在敦善文化藝術公司與北京兒藝專業人員嚴謹的指導下,我們從學科與社會美育資源的整合出發,建構美育教育策略。
以音樂學科為例,從其學科性質而言,同一個音樂作品,有著不同的音樂表達方式。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參與其中?如何將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開啟了美育教育之下的項目研究之旅。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性與作品的理解性,從音樂實踐活動出發,讓孩子們舉辦一場自己的音樂會,在音樂會的組織、開辦過程中,發揮學生之間團結與協作,立足音樂本學科的特點,融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在語文學科之中增加音樂作品的理解,在英語學科之中體會音樂作品的世界背景,在數學學科之中掌握組織音樂會的過程要素;在美術學科之中畫出音樂作品的個性理解;在體育學科之中體會音樂作品的律動……每一堂音樂課,在音樂表演中,以班級音樂會的形式展現,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興趣,就是在這樣的資源整合中,在音樂的表達中,孩子們能用音樂表達文化底蘊,用音樂體現合作與律動,用音樂表達自我,成就自我。
每一首單曲的獨奏,不僅是學生音樂素養的彰顯,更是核心素養的多元化表達。京劇,作為傳統瑰寶,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懷與底蘊。一場關于京劇的跨學科融合,演繹著通州區第一實驗小學師生們的教育夢想。首先,學生以團隊分工合作的形式,搜集京劇故事,認識京劇名人,查找經典唱段,賞析精彩劇照,在課堂上分享京劇成果及自己對于京劇的解讀;其次,學生拿起收集的畫筆,畫出自己喜歡的京劇臉譜頭飾,并輔以自己對畫作的詮釋;再次,以學唱京劇選段的形式,完成小組協作;最后,學科整合中,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對京劇進行多面性的深刻解讀,延伸了教學目標。
三、校園文環境浸潤 讓美育氛圍感染學生
一座七色的彩虹門承載了多少孩子的童年與夢想,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走進彩虹門的校門時,意味著自己彩虹般的童年在夢想的發現中層層綻放;教學樓體的世界地圖,時刻激勵著師生們立足本土,憧憬世界;寬闊的操場上,基礎體育與趣味體育鑄造著孩子們健康的體魄與愉悅的身心;每一棵樹木,每一株花草,點綴著詩意盎然的校園,在傳遞生命力的同時,也感受著校園里的情感變化。
師生都在此參與校園文化藝術環境建設,校園廣播、電視、網絡管理、展覽櫥窗、畫廊及環境布置能體現健康、高雅的文化藝術氛圍。
充分利用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藝術節等,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美育實踐活動,覆蓋面達到100%。鼓勵學生自發組建自主管理的藝術社團、藝術課外活動小組,滿足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需求。學校藝術特色的、穩定的學生藝術社團,開展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美育實踐活動,對全體學生有影響力。
無論是室外的自然環境,還是樓內的文化環境,從某種意義而言,均是豐富多元的美育教育資源,學生在環境中體驗舒適與審美,在學習中習得知識與能力。
無論是“以樂悅心,以樂輔德”的藝術教育理念的生成,還是分層級循序漸進對藝術教育人才的階梯式培養;無論是眾多美育社團的成立,還是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科學化設置,都是高位推進下的美育教育大學科觀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