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樂
說到印象主義,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恐怕就是莫奈。
1874年,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以勒阿弗爾的風光為背景創作出《印象·日出》在巴黎展出,其光影和色彩的顛覆運用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被挖苦為“印象派”。然而這個有嘲諷意味的名稱, 卻準確地表現出以莫奈為首的這些藝術家們的藝術特征,并成為西方藝術史上一個響亮的名字。
當然,莫奈并不知道,他的畫作受到了同時代的一位法國同胞的熱烈關注,并深刻地影響到他日后的創作風格,以至于開辟出音樂的一方新天地。更巧的是,這個法國人也叫克勞德。他就是克勞德·德彪西。不過,在介紹德彪西之前,我們先要理解什么是印象主義。
準確地說,印象主義運動是介于古典藝術和現代主義運動中間的一個思潮。印象主義者認為,藝術家只應再現個人的主觀體驗, 以及從生活中偶然攫取的不可重復的印象, 而揚棄藝術進行概括和典型化的原則。
隨著印象主義思潮成為主流,音樂界也開始受到印象主義的影響。作曲家們開始大膽地突破古典主義音樂的嚴格與規整,打破浪漫主義的情感與激情,試圖用音樂描繪人們看到圖畫的感覺和印象。音樂不再是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 而只是用來描繪瞬間印象和給人以聽覺的享受。印象主義音樂就這樣誕生了。
音樂界首次出現“印象主義”一詞是在1887年。當時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批評德彪西的《春天》全曲結構紊亂,提醒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由于“印象派”思想的興盛,此后人們對德彪西的作品都用極富印象主義風格來贊揚。德彪西也因此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這是一個他一生都厭惡并且竭力想擺脫的稱號。
1862年8月,德彪西出生在巴黎的一個陶器店主家庭。他的祖輩沒有人從事音樂相關職業。父親對他最大的期許是成為一名船員。然而德彪西對父親的安排并不感興趣。8歲那年,為了躲避戰亂,他們一家搬到戛納的姑姑家。姑姑發現了德彪西的天賦,在她的幫助下,德彪西成為費勒維爾夫人的學生,開始學習鋼琴。費勒維爾夫人曾經師從肖邦,她的女婿就是著名的象征派詩人保羅·魏爾倫。德彪西日后最經典的作品《月光》,靈感就來自于魏爾倫的《月光曲》。
1872年,德彪西考入巴黎音樂學院。他在巴黎音樂學院待了12年。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梅克夫人,成為她的隨扈鋼琴家,陪著她在歐洲游歷了兩個假期。這段游歷讓他結識了許多俄羅斯音樂家,迥然不同的東方民族音樂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年后,他回到巴黎,像他的許多前輩那樣拿下羅馬大獎,前往羅馬開始3年進修。然而兩年后,他就因為無法忍受羅馬保守古板的空氣而逃回巴黎。
回到巴黎后,德彪西結識了象征派詩人馬拉美,并加入了馬拉美的星期二沙龍。他們閱讀拉馬丁和雨果,從詩作中取材作曲。1894年,德彪西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作創作的管弦樂曲《牧神的午后》 在巴黎首演,轟動巴黎。
終于,在33歲之時,德彪西呈現出他真正的聲音,他的名字開始為人所知。他的名聲孕育在這首《牧神的午后前奏曲》精致而高貴的聲音中。
雖然德彪西一直固執地拒絕人們將他稱為印象派大師,但事實上,他的確是印象主義音樂獨一無二的杰出代表。他受到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主義文學的雙重影響,形成了極為獨特的音樂語匯和表現手法,細膩而繁復的和聲編排配上有繪畫般頗具視覺效果的標題,引發聽眾的聯想。人們開始更多地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來聆聽音樂。
更重要的是,德彪西打破了傳統的條條框框對于作曲家的限制,和聲的排列、調性的使用都不再出自邏輯或數學,而是出自感覺。自他之后,音樂家們終于不再被規則限制,改革風氣一發不可收拾。
德彪西十分迷戀美術,他的音樂在很多方面表現出與印象主義繪畫的共通性。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詩,還有來自繪畫的靈感。德彪西的旋律如同美術作品的線條,這使他的音樂既是可聽的,又是可見的。
作為20世紀末歐洲最負盛名的音樂大師,德彪西的一生留下了許多經久不衰的作品。這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月光》《牧神的午后》和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月光》來自于德彪西的鋼琴組曲《貝加莫組曲》的第三樂章,富有表情的行板與和聲色彩變化描繪出月光下寧靜悠遠的景色,光影閃爍,月色皎潔,晴朗而幽靜的夜色躍然眼前。
《牧神的午后》是德彪西的成名作。作品取材自馬拉美的同名詩作,但是創作風格卻受到莫奈的極大影響。音符帶著牧神的慵懶倦怠以及夢境一般的波影,在管與弦中奔突出了詭異奇幻的音響。長笛悠然從天而落,如亂瓊碎玉般激起木管和圓號的低沉幽深。弦樂清涼,豎琴悠揚,使人半夢半醒中乘著音樂的翅膀,朦朧中見到半人半羊的牧神。《牧神的午后》是美麗的,連第一次聽到成品的馬拉美都難掩激動:“我從來沒有料到像這樣東西,這音樂把我詩中的感情擷取出來,賦予它一種比色彩更熱情的背景?!?/p>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改編自梅特林克的《瑪萊娜公主》,歷經10年,幾經增刪,被認為是歌劇的后浪漫時代最具創造力的里程碑之作。這部作品一改瓦格納時代的宏大輝煌,有意弱化樂隊的和聲,運用纖細的配器,以新鮮的弦樂織體譜就了如夢如幻的境界,使法國歌劇在比才之后再次真正從瓦格納歌劇中脫離出來,以真正的法蘭西精神獨立于世界歌劇之林。
1918年3月,德彪西因直腸癌在德軍空襲巴黎的炮火中逝世。他并不知道,僅僅一個月后,他所摯愛的國家就擊退了德軍。當年11月,一戰結束。當然德彪西更不會知道,生前享譽厚載的他會連同自己的印象主義音樂一起,因新時代的現實主義音樂迅速崛起而被短暫遺忘,直到幾十年后才被重新提及。
回望德彪西的一生,他創造了一個新的音樂風格—印象主義樂派,并將這個嶄新的樂派傳播到歐洲的更多地方,影響了后來的一批大師:拉威爾、雷斯庇基等等。印象主義音樂雖然流行時間不長,卻為日后的無調性音樂鋪平了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彪西為音樂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20世紀的音樂大門洞開,向我們走來的,是夢境畫家德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