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婧 余江
摘要:網絡安全事關人民福祉和國家安危,解決網絡安全問題不能淺嘗輒止,而應一以貫之。梳理網絡安全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實際危害,有針對性的開展網絡安全立法來維護網絡安全的穩定,具有直接性、高效性的特點。
關鍵詞:網絡安全;立法;問題
一、網絡安全建設的意義
從安全角度來審視人們的幸福感指數,是近年來全球幸福感指數評判的一項新標準。安全的范疇囊括了諸多因素,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安全,首當其沖應注重網絡的安全。網絡安全正在改變國家安全的范疇,作為發展中國家,全面認識網絡與安全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對網絡安全的新定義,應著眼于當前網絡所處在的社會物質條件,而時下的互聯網環境,網絡安全的新定義顯著特征為互聯網的全球暢達和互聯。因此,我們對對網絡安全的定義為:網絡以及網絡系統受強化保護,連續而可靠的平穩運行,不受偶發因素干擾而服務中斷的一種穩定的網絡環境。通過研究互聯網的發展歷程,網絡的產生是基于實現安全保障、國家保障、人民保障,為預防可能出現的核危機而研發和使用。其首要目的是實現軍事目的和國家利益。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融合,網絡中商業元素的融入勢不可擋,網絡逐步演變為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交融體,顯著性特征變為全球性、開放性、即時性、虛擬性、交互性。四大特征也恰是網絡安全的弱點,一些有目的的個人和組織利用全球性、開放性、即時性、虛擬性、交互性特征,對別國、其他商業體等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顛覆,進行竊密和破壞分裂活動,網絡安全問題由此愈演愈烈。
二、我國的網絡安全現狀分析
時間距我們最近的一次全國性網絡安全案例,為2017年5月爆發的Wannacry“想哭嗎”比特幣勒索病毒,其在最短的時間內造成了最大的損失。由此可見,我國雖被美國等西方國家冠以網絡大國的名號,一旦發生事故,明顯感覺還名不副實。
(一)來自國外的網絡攻擊頻發。互聯網的參數和標準起源于西方,以西方為首的互聯網發明國對后發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所謂互聯網價值觀念和制度的滲透。在互聯網自由性、開放性的特質下,西方利用互聯網價值觀念和制度的滲透實現對后發國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制度的各方面干擾,實現自己的所謂價值輸入。如:利用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操縱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和邪教組織通過網絡進行各種破壞活動,達到分裂國家、顛覆政權、危害國家安全的目的。
(二)來自國內的各種網絡挑戰。我國為后起的互聯網大國,因為起步晚而面臨各種各樣的網絡安全難題。在全民普及互聯網時代,各領域都在倚靠互聯網和計算機以實現工作的便捷、高效。中國式互聯網時代,人們拋開傳統媒介而通過網絡來了解國家動態。網絡的高速,一旦新聞事件發生,在幾分鐘內,就會傳遍全球。網絡的去中心化、去邊界化,各式社會思潮夾雜其中,無論是否適合國情,都能在網絡中迅速傳播開來。網絡的虛擬化,使網絡個體不受道德約束,以致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表現出對事物本質的感性認知。
(三)人們對網絡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認知的匱乏。意識來自于對事物本質的全面認知。據上,由于我國網絡建設起步較晚,以至在接觸和使用網絡過程中缺乏安全意識;加之法律對安全使用網絡的規范的缺失,由此造成公眾網絡安全意識缺乏的現狀。據報道,2016年有70.5%的中國網民遭遇過網絡安全事件,這些網絡安全事件包括網上詐騙、設備中毒、賬號或密碼被盜、個人信息泄露等,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網上詐騙,100個人中有約39人遭遇過,隨后是網絡兼職詐騙、網上購物詐騙。
三、新時期構建網絡安全的新舉措
(一)加強國家網絡法律建設,全面嚴格落實網絡法律相關規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公布,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全面落地,我國已初步做到對網絡安全的有法可依,實現了從最較低層次的“條例”、“規定”和“辦法”到專門的綜合性立法的全面落實,代表了國家對網絡安全全面治理的開始。下一步,在立法層面,我們需要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首先應做好相關的網絡安全法規的規范和梳理;再者,出臺系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實施細則,以充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促使法律在網絡安全領域發揮最大的效用,實現法律的權威。
(二)網絡安全建設的全國領導機制的建設。在全球范圍內網絡安全應從國家層面進行全面體制建設,這是一條鐵律和共識。通過搭建規范的領導機制和體制,以期形成有序的網絡安全體制,完善網絡安全綜合性領導機構,實現職能。各地方應在國家網絡安全建設領導機制的框架下,搭建好配套的地方網絡安全建設相關部門,以做到上令下行,為細化落實國家決策打好基礎。如:形成公安部門、安全部門、保密部門等多部門的協調體系,從而強化各部門、各單位統一的協調作戰能力,結束部門間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合力,為良好的網絡安全局面夯實基礎。
(三)強化網絡安全意識的宣傳教育。截止2018年6月,中國已擁有8.02億的網民,占中國人口的60%以上,互聯網普及率達57.7%,且這個數字仍在不但擴大。這些網民中有高學歷者,但更多的是普通學歷或者低學歷者,他們中的大部為農民和自由職業者,其上網的主要目的在于娛樂,往往網絡安全意識低。因此,通過他們最便于或者最經常接觸的網絡娛樂方式,進行網絡安全意識宣傳和教育,會事半功倍。通過進行強化式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宣傳,使安全網絡的觀念融入到千百萬網民的生產生活中,幫助他們認識到網絡安全的威脅,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實現安全用網到幸福生活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黃日涵,叢培影.淺析網絡民族主義與中國國家安全[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0(2).
[2]余麗.美國互聯網戰略對我國的嚴峻挑戰及其對策[J].紅旗文稿,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