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嘉

位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的布爾諾兵工廠,擁有百余年歷史。本文呈現的這支ZB47沖鋒槍即出自該廠
1950年代稱得上輕武器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段。受到世界大戰的影響,在這個時間段,世界各國輕武器無論在設計理念還是在生產技術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在世界槍械發展史上,作為中歐內陸小國的捷克在輕武器領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一方面是捷克本國對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捷克人對于槍械的熱衷,以至于到如今捷克輕武器在世界上的口碑一向不錯。
捷克老牌軍工企業布爾諾兵工廠自1915年建廠以來的漫長歷史中,設計師瓦茨拉夫·霍萊克可謂戰前最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其設計的武器高產穩產,為兵工廠帶來巨大利益。在他的帶領下,該公司設計生產了諸如ZB26輕機槍、ZB37重機槍等著名槍型,在二戰前暢銷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ZB26輕機槍在我國戰爭年代廣泛運用,并被稱為“捷克式輕機槍”。

瓦茨拉夫·霍萊克是捷克戰前最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他設計的ZB26輕機槍名揚世界,并在我國戰爭年代廣泛運用,被稱為“捷克式輕機槍”
漫長而苦難的二戰結束后,在二戰中為德軍生產過輕武器,又因為政治原因而受蘇聯輕武器設計理念的影響,布爾諾公司設計出了一種相當古怪的沖鋒槍——ZB47。
二戰結束之后,捷克建立了親蘇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二戰當中,捷克的主要兵工廠例如捷克國營兵工廠、布爾諾兵工廠等幾乎都作為德軍的兵工廠為德軍生產毛瑟步槍以及軍用M38、MP40沖鋒槍。二戰結束的頭幾年,捷克軍隊仍在使用戰時德軍遺留的MP38、MP40沖鋒槍以及戰前的ZK383沖鋒槍作為制式沖鋒槍。
在經濟滿目瘡痍的情況下,捷克國防部毅然開啟了新式陸軍制式沖鋒槍的設計,新型沖鋒槍采用競標方式選取。
受到二戰期間摩托化步兵和機械化步兵大規模運用的作戰模式影響,捷克國防部要求設計的新式沖鋒槍,除了考量經濟性以及操控性等因素,還應關注武器本身體積小巧輕便,可以在裝甲車內靈活使用。
在這種設計要求下,布爾諾兵工廠的當家設計師瓦茨拉夫·霍萊克于1947年拿出了一種方案,這就是ZB47沖鋒槍。

《Z B 4 7 沖鋒槍手冊》中關于該槍的拇指孔握持與扳機操作圖例

P90單兵自衛武器,其拇指孔握持處與扳機護圈設計與ZB47沖鋒槍非常相似

《ZB47沖鋒槍手冊》中,ZB47沖鋒槍獨特的斜置大容量彈匣與四齒棘輪主動轉向式供彈方式圖例


《ZB47沖鋒槍手冊》中關于彈匣安裝與拆卸方式圖例,相比傳統直插式彈匣操作要麻煩一些
ZB47沖鋒槍槍管長265mm,全槍長720mm,全槍質量3.3kg,射速550發/分。其采用沖鋒槍常用的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慣性閉鎖機構,32發或72發彈匣供彈。由于此時華約組織尚未成立,因此在選擇口徑的時候,瓦茨拉夫·霍萊克選用當時歐洲主流的9x19mm盧格手槍彈,而非蘇聯當時仍在使用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ZB47沖鋒槍整體可拆解為6大組件或24個零部件。受到當時二戰之后全面戰爭思想的影響,ZB47沖鋒槍在加工中可大規模采用沖壓工藝,便于生產,以降低制造成本。其整體表面光滑平整,除拉機柄等極少數零件外,大部分零部件都很平整,有效地避免了與衣物的鉤掛,十分適合在裝甲車輛內部等狹小空間中使用。
與常規沖鋒槍不同,ZB47沖鋒槍的握把設計沒有采用普通沖鋒槍那樣的傳統型握把,而是另辟蹊徑設計了一種非常規的“拇指孔”形式的握把,拇指孔前方的扳機護圈呈橢圓形。戰士操作的時候,拇指由“拇指孔”穿過,食指便會自然而然地扣到扳機孔的位置。該槍外觀頗具科幻色彩,握把設計甚至十分接近半個世紀之后比利時FN公司的P90 PDW和F2000步槍的握把設計。
ZB47沖鋒槍設計思路最不尋常的當屬供彈系統。沖鋒槍乃至其他槍型的彈匣一般都直接插入槍身下方的供彈口,這是自動武器發展至今的主流設計,這樣的設計故障率低,便于生產。但是這種直插式的彈匣會增加武器的寬度或者高度,容彈量越大,這樣的問題越突出,因此彈匣的體積與容彈量是一個在設計中相互妥協的問題。但ZB47沖鋒槍的彈匣供彈設計理念不同。其彈匣并非垂直于槍身,而是與槍身呈20°夾角。該槍機匣下方設有彈匣導向槽,導向槽前方、供彈口下方設有四齒棘輪。安裝彈匣時,先將彈匣沿導向槽縱向推入,再往前頂到棘輪右側并將彈匣斜置,此時彈匣中的彈頭朝上。槍機上則設有一個推動棘輪的連桿。供彈時,拉動拉機柄,槍機向后運動,隨后槍機受復進簧簧力前進,到一定位置后連桿推動四齒棘輪,從而將彈匣內的槍彈旋轉90°輸送到彈膛的供彈坡下,槍機繼續運動即可推動手槍彈進入彈膛。整體思路大膽而新穎。
由于這種四齒棘輪式的主動轉向結構設計,ZB47沖鋒槍巧妙地使彈匣斜置于槍身,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彈匣高度所占的縱向尺寸,方便沖鋒槍在狹小空間使用。
ZB47沖鋒槍完成設計后,還專門編寫了《ZB47沖鋒槍手冊》,手冊中展示了該沖鋒槍的結構設計、士兵的操作攜行以及各種據槍使用姿勢。
ZB47沖鋒槍有兩種不同的槍托設計,一種是傳統木質槍托,另一種是簡易伸縮槍托。

《ZB47沖鋒槍手冊》中士兵攜槍圖例。ZB47沖鋒槍在設計之初就設想將其作為裝甲化步兵、摩托化步兵、空降兵以及海軍的武器,因此體積控制十分嚴格。圖左為空軍攜行伸縮槍托版狀態,圖右為海軍攜行固定槍托版狀態

配用木質固定槍托的ZB47沖鋒槍

槍托向下打開狀態

槍托伸長狀態

槍托縮入狀態
該沖鋒槍項目是捷克斯洛伐克重新建國后軍方主導的第一次沖鋒槍競標,在捷克軍方要求的1947年7月測試時,很多廠商的設計尚未完成。在前期的競標當中,ZB47沖鋒槍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捷克國營兵工廠的斯特拉科尼采分廠設計的CZ247沖鋒槍以及布爾諾兵工廠的另一個方案ZK476沖鋒槍。CZ247沖鋒槍結構簡單成熟,故障率更低,而ZB47沖鋒槍由于結構原理復雜,機械運動的零部件更多,因此故障率遠高于對手,加之其更換彈匣的流程麻煩,因此這種造型新穎、結構復雜的沖鋒槍便早早地被布爾諾兵工廠從競標中撤下,改換ZK476沖鋒槍與CZ247沖鋒槍進行后續的競爭。這次競爭的結果就是捷克國營兵工廠9x19mm盧格口徑的M23/M25(固定槍托/伸縮槍托)沖鋒槍的誕生,而M23/M25沖鋒槍正是CZ247沖鋒槍的改進型。后來,隨著捷克加入華約組織,M23/M25沖鋒槍改為蘇式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口徑型,稱為M24/M26(固定槍托/伸縮槍托)沖鋒槍。


《ZB47沖鋒槍手冊》中關于該槍的攜行與使用姿勢

捷克某博物館中展出的配用伸縮槍托的ZB47沖鋒槍
1948年5月15日,即以色列建國后的第二天爆發了舉世矚目的第一次中東戰爭,戰爭勝利后的以色列依舊活在敵視猶太人的阿拉伯國家當中,因此民族危機意識很強,其向全世界軍火商采購武器以圖自保。由于捷克有著悠久的武器出口歷史,信譽和口碑一向不錯,加之當時重新建國沒幾年的捷克經濟低迷,因此十分重視武器貿易。當年6月,以色列軍方采購團來到捷克就武器貿易問題談判。次年2月,布爾諾兵工廠的公關人員帶著ZB47和ZK4767中鋒槍以及其他一些武器到以色列國防軍軍械設計局進行展示,除ZK476沖鋒槍給以色列人留下良好印象以外,ZB47繁瑣的結構在沙漠環境的以色列使用只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以色列自然也對此不感興趣。這次展示使這支沖鋒槍再次受到打擊,這種設計奇特的ZB47沖鋒槍最后的命運也就只剩下在博物館中供展覽了。

這次競標成功誕生了M23/M25(固定槍托/伸縮槍托)沖鋒槍
ZB47沖鋒槍無疑是在武器設計上的一個全新嘗試,它開創性地采用棘輪主動轉向的彈匣供彈機構,令人為之驚嘆,但正是這樣的設計導致其失敗的命運。這也向我們昭示著一個真諦,武器的設計為的是實戰中經受嚴酷的考驗,過于新奇、復雜的結構難以被軍隊接受。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設計師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編輯/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