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二〇〇七年,意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
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信息后,立即對接意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二〇一四年,意大利法院做出有利于中方的判決,但由于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上訴,判決未得以執行。
歷經十二年漫長追索,二〇一九年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終作出向中方返還七百九十六件套文物藝術品的判決。這批非法流失意大利的中國文物藝術品終于重回祖國懷抱。

此次歸還的這批文物,主要是源自我國陜西、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區的出土與傳世文物,不僅數量大,而且器物種類多、保存情況好、時間跨度長。古樸渾厚的馬家窯文化紅陶罐,線條流暢的漢代繭形壺,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立俑……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民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都能在這批文物中找到印跡。

提及馬家窯遺址,想必世人并不陌生,作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它的發展上承中原的仰韶文化,距今更是有超過5500多年的歷史。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陶罐曾經一度達到了世界遠古彩陶史的頂峰,創造了人類最輝煌的彩陶文化。

盛唐時期,我國陶俑的發展一度達到巔峰時期,此次回歸的武士陶俑,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及各類手工業生產的重要實物資料,為專家進一步研究盛唐的陶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圖案為對稱幾何紋。繭形壺在當時既做容器,又可在戰爭時埋入地下,用以傾聽遠方敵人騎兵的馬蹄聲。

漢代陶豬俑具有當時川豬早熟易肥的典型特點。漢代政府積極督勸農民養豬,“蓄豬以致富”已成為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隋唐時期,駱駝成為絲綢之路和兩地聯絡的重要交通工具,這件作昂首嘶鳴狀,表情生動的駱駝,反映了唐代西方民族友好往來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當時巧工良匠敏銳的洞察力和細密的工藝技術,十分珍貴。

宋代茶品推崇白色,而茶具則崇尚黑釉盞,在歷史上獨樹一幟。這只黑釉茶碗雖歷經風霜,口沿磨損,但質潤釉肥,器型圓整,是典型的宋代建窯斂口盞。

綠釉瓷早在漢代就有出現,宋時已較為普遍。明清時期顏色已十分漂亮。同時其燒制工藝也比較獨特。
中國和意大利同為文明古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讓遠隔萬里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系在一起。自1988年意大利政府派出第一個考古和文物保護代表團訪華以來,中意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不斷加強與深化,譜寫了文明交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