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碧
摘要: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中的教學重點,其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有著重要作用,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視,加深氧化還原的了解,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掌握教學中的重點,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以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更加容易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與過程,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學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方法
(一)引導式教學
在進行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時,想要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可以在進行知識內容的講解之前,設計化學實驗,通過試實驗將要講解的內容引出來。在進行燃燒反應實驗時,可以讓學生們對反應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和生成的物質進行研究,激發學生們主動探索的精神。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們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概念有一個正確的理解。燃燒碳生成二氧化碳的過程中就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對這個反應進行研究,對發生的變化進行探討。
(二)分析式教學
氧化還原反應在發生的過程中,電子會出現得失現象,針對這一點,想要讓學生們對其進行清楚的了解,則可以采用分析教學方法,教師們列出不同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讓學生們對方程式進行分析,判斷出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并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然后對反應規律進行總結,得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相關改變。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進行自主探究,實現對二者的有效判斷。
(三)抽象講解式教學
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抽象講解式教學方法來講解化合價和氧化數,讓學生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有一個抽象的了解,明白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電子的得失和化合價的變化,掌握化合價電子得失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效果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四)整理式教學
氧化還原反應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各項注意要點都講解完成后,需要對各項要點進行統一整理,將氧化反應、還原反應之間的概念進行完善和整理,對氧化還原反應中各項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們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對策
(一)課前微課,初識概念
微課是當前教學過程中應用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是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的,對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分解,然后將不同的知識點用視頻體現出來,豐富教學資源。微課的應用優勢較為明顯,不光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微課內容,讓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或者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拓展。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實現微課的合理應用,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可以根據所講授的內容設計一個短時間的預習課程給學生,讓學生們對所講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快速的掌握,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課后交流,及時補充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完相關內容之后,也需要為學生們布置作業,可以讓學生做關于課堂知識的相關習題,從學生們的做題效果來了解學生們對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教師在檢查學生的作業之后,發現學生們對氧化劑的判斷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那么再進行課堂講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對學生們較為薄弱的地方進行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們還可以讓學生們對教師課堂上的講解方式進行看法的表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需求,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和完善,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比如,有些學生提出,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教學,整體的難度比較大,光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學生們不能很好的掌握,希望可以將相關知識要點做一個視頻微課,讓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觀看。教師就可按照同學們的建議進行微課的制作,這又^后續教學方法的優化也提供了幫助。
三、教學體會
引導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分析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們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抽象教學法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整理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們對知識進行整理和鞏固,使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幾種教學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們的學習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同時還可實現化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從上文可以了解到,高中化學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可以應用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們的學習特點進行選擇,提升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快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各項要點,了解反應的本質,以此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秀琴.高中化學“氧化一還原反應”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3(9):143-144.
[2]鄭潔.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方法研究[J].高中數理化,2013(10):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