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昌艷
摘要:應用問題教學可以說是一種較為直觀的教學方式,可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進行大面積推廣,在提升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方面都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實現對設計問題自身使用價值的保障是順利開展問題教學的重要前提,同時也可促使教學的高效性得以進一步提升,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作用與價值。文章主要針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實踐進行探究,這對高中化學課堂問題教學質量以及水平的整體提升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中化學;問題設計;課堂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解答。這種方法也是一種最為常用的方法,在利用該種方法進行教學的同時,不僅可實現對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可促使教學效率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斷的改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必須立足于實際,充分結合課程需求以及學生特點,保障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為學生今后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一、保證教學問題設計的目標明確
保持較強的目標性是高中化學教師在設計問題過程中所必須滿足的條件。促使學生實現對知識點的順利掌握,是教師提問的主要目標,在此過程中可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實際針對教學問題開展設計工作的過程當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設計的問題有較強的導入性
一般在高中化學課程才開始對這種問題進行使用。主要是利用較為有趣的問題,實現對學生注意力的有效吸引,這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的調動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教師可借助問題實現對本次課程講述內容的逐步引出,讓學生在全新的狀態下實現對新知識的進一步學習與掌握。
(二)設計的問題有較強的探討性
促使學生通過教師所涉及的問題學習探討相應的知識點,是在進行問題設計過程當中必須充分考慮的內容,學生在討論時也需要將該問題作為核心,進而實現對其中化學知識點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
(三)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總結性
教師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當中一定會涉及到講解的主要內容。為在真正意義上促使學生實現對講解主要內容的理清,教師可利用多種方法。一般是針對一些具有總結性的問題進行設計。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可實現對化學知識點的進一步梳理,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都有較為積極的作用。
二、設計的教學問題應當具有針對性
高中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當中也注意保持其針對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驗等都是在設計問題時所針對的主要對象,注意實際生活以及學生個體差異等也在上述范圍涵蓋之內。這是提出的教學問題提升自身有效率的重要途徑。
第一,我們針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這對化學教師提出全新的要求與挑戰。主要是將實現的目標逐步轉化為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逐步完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
第二,是從教學內容角度來說,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必須從教學內容的側重點著手。所設置的問題帶有一定的針對性。問題設置比例可稍微側重于重要的知識點。在面對只需要掌握以及了解的內容進行問題設置時,可適當降低問題難度。
第三,從教學實驗角度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存在于化學課程當中的內容以及知識點主要是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得來。所以說在化學教學中,實驗作為基礎內容存在,是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促使學生實現對順利完成此次實驗的了解,是在針對教學實驗設置問題過程當中所必須考慮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實現對實驗現象的進一步分析與總結,然后將其作為基礎知識對其進行進一步延伸與拓展。
第四,從實際生活角度進行分析,聯系實際生活設計問題對學生化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化學教師必須提高對上述問題的重視程度。在設計問題的同時科學聯合實際。從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也是化學教學問題設計的主要途徑。在設計過程當中需要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作為主要依據,這也是有效控制問題設計難易程度的標準。學生可在學習研究的過程當中實現對自身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的最大限度調動。
三、問題設計從簡到難逐漸展開
化學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問題分成若干個小的問題,以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進行提問,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也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也能夠有效的促進他們掌握后面復雜問題的知識點,同時這種問題設計也能夠幫助學生對化學知識要點進行梳理,讓學生對于各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能夠給予學生一些啟發,然后學生從中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效率。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必須在結合教學情況的基礎之上開展高中化學課堂問題設計工作。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客觀因素,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掌握知識情況等都在其中。在此種背景之下所涉及的問題可實現與高中化學教學需求的滿足,進而促使教學效率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與改善。
參考文獻
[1]袁坤.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組設計的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王洪朱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實踐與研究[J].化學教與學,2013(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