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暉
到故宮與頤和園游玩的人都會看到,各處宮殿里,玉石盆景是常見的一種擺設,這種盆景以翡翠、黃金等制出小樹的造型,上面滿綴美玉、瑪瑙、珍珠等攢就的花朵,配著碧玉雕琢的綠葉,立在琺瑯之類材質的盆里。當年,不僅宮中,由王府到各級貴族、富室大戶,都時興在居室中陳列這種富麗堂皇的玉石盆景,風氣影響之下,便出現了料器盆景。料器是往昔北京人對中國傳統低溫玻璃的叫法,也稱為琉璃。一旦繁麗的像生花朵改以彩色琉璃為材料,那成本可就跳水式下降了,盆景的價格自然也就親民,于是,這種宮廷趣味的普及版受到各階層一致的歡迎。
在我幼時的記憶里,料器盆景只有在真正的老北京人家里才會看到,旁邊往往伴有老式座鐘、插著雞毛撣子的粉彩瓶之類,相應的室內場景似乎總是暗淡的,帶著股沒落氣息,與屋外日新月異的時代徹底隔絕。大約正是因為料器盆景與一種被淘汰的生存狀態相連,我父母那樣的新式知識分子就極不喜歡,斥之為“俗氣”,我受到感染,也就從不把料器花當回事。隨著舊式家庭的解體,大約從上中學以后,我就再也沒有看到過有誰家擺設這種工藝品了。
然而,最近,我很偶然地發現,二手購物網站有人在出售庫存的上世紀料器盆景,價格出乎意料的便宜。好奇買了幾個小盆花,實物一到,我吃驚了,呀,怎么這么雅致,這么精巧,這么美!非常奇怪,隔了三十年的時間,心境和眼光不一樣,同樣的東西看起來竟然完全不同了!于是我靈機一動,又拍了幾盆送給朋友,結果大家的感受一樣,沒一個嫌棄它“俗”的。一位由外地來京工作、特別熱愛首都文化的朋友更是如此贊譽:“料器花真是冰肌玉骨春精神”“真是富貴嫻雅氣象,文明的頂峰才會具有的藝術品位”“這比什么滿堂紅木家具格調高哪兒去了”!
鼓舞之下我再接再厲,又拍到了一盆舊貨料器菊花,由此獲得了一次巔峰體驗。當年的巧匠居然能用玻璃塑出細長的菊花瓣,帶著弧度,末端卷曲,像盡了真花!我忍不住拍照片發到微博上,引得撞見的朋友嘖嘖驚嘆,一致贊為奇跡。這下我有點收不住手了,又入了梨花、鳶尾花、紫梅花的花枝,桃花盆景和葡萄盆景……到這一步,我才悟到,原來,北京料器工匠制作像生花卉的本領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僅花型豐富,形態生動,在逼真的同時還能再現文人畫的韻味,而且,我發誓,那些或嬌艷或雅致的色澤極其獨特,在其他國家的玻璃業中真的不存在!
一家經營料器花的店主告訴我,制作這類工藝品的北京料器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倒閉了。這么一說,我忽然回想起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工藝美術品商店、旅游品店里,料器盆景是常備的商品之一,陳列在貨架上和櫥窗里,我其實和所有人一樣,經常看到它們。只不過當時這種工藝品價格高昂,目標人群是華僑和外賓,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屬于望塵莫及的奢侈之物,冷漠而遙遠。就以我而言,由于料器盆景與自己的生活毫無關系,以致在記憶中幾乎將其徹底刪除。這種定位上的脫離群眾,也是傳統料器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沒落的原因吧?
不過真正的美物永遠不會被忘記,這些年,始終有人在堅持以傳統工藝制作料器花卉。更可喜的是,最近,漢服愛好者們迷上了料器花制作的簪釵,古老的工藝品種因此與時尚發生了關聯。也許,借著這股潮流,料器盆景能夠歸來,成為現代生活中的玲瓏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