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棽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過去6年,我們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采取超常規舉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到2020年,我們將會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史上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共同努力實現的偉大成就。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他就關于完善減貧與發展政策體系闡述了自己的建議。
盧克平談到,河南大學承擔并完成了部分地區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脫貧摘帽經驗總結等工作任務,結對幫扶河南省嵩縣,并對開封市通許縣前付村、祥符區雙樓村等進行對口幫扶,助力脫貧攻堅。結合實地走訪調研和評估情況,2020年后扶貧事業依然任重道遠,減貧與發展議題仍然需要高度關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貧困地區與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短板依然存在。貧困地區、貧困村道路交通、農田水利、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依然偏低。已有的脫貧攻堅成果面臨著可持續鞏固的難題,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可持續改善、收入可持續穩定增加等面臨各種困難。因此,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只是減貧與發展領域的階段性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需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減貧與發展工作。
二是貧困問題會有新變化、新表現。2020年我們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但目前脫貧的建檔立卡家庭與所在村莊其他人群相比,仍然是貧困的。不過這個貧困不是絕對貧困,而是相對貧困,而且相對貧困率比較高,比較嚴重。他們的生產生活面臨著市場風險、災害風險、健康風險等不確定因素的制約,比較脆弱。另外,在天災人禍、醫療健康、創業就業失敗、短期支出增加等因素影響下,農村新增貧困人群需要關注。據學者統計,通常情況下,農村返貧率約在20%左右,有的年份可能會更高,那就要及時調整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時將新增貧困人群、返貧人群納入到精準扶貧對象之列。
建議考慮打贏脫貧攻堅后政策轉型問題,調整減貧與發展政策轉型關注點,由絕對貧困治理轉向相對貧困,由單一經濟貧困轉向能力、權利、文化等多維貧困,由貧困問題治理轉向貧困預防,由貧困治理轉向發展援助、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扶志、教育文化扶智等多元化扶貧,進一步完善減貧與發展政策體系。我們建議,應重點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以城鄉協同扶貧完善福利保障體系。當前,農村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占據了貧困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具有人口規模大、生存和發展能力欠缺的特點,這些弱勢貧困人群在生產發展干預下難以有效脫貧。另外,貧困人群面臨風險多,比較脆弱,需要借助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建立健全風險損失共擔、發展成果共享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與保險體系。當前,不少貧困人群外出就業,到城市務工,因此要考慮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貧困治理戰略,建立健全流出地、流入地協同共治的貧困人群幫扶體系,提升城鄉醫療、養老、住房等統籌水平與政策銜接能力,以就業援助、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險為核心,為脆弱群體提供強大的社會安全保護網,降低貧困人群脆弱性。
二是以文化教育扶貧為重點做好扶貧扶志扶智。當前,部分貧困人群思想觀念落后、文化素質低下、主體意識缺失、內生動力不足。從長遠的發展看,在做好經濟資本投資的同時,必須做好人力資本投資、文化資本投資,應著力解決精神貧困、文化貧困及因學致貧問題,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教育水平,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和發展能力,更好地推動貧困人群創業、就業,提高貧困人群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與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視移風易俗、扶貧扶志工作,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非義務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完善幼兒園、高中及大學等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服務體系,提高“兩不愁三保障”中的教育保障水平。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提高教育、扶貧、民政、殘聯、民族等部門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健全更精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識別體系,準確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建立分層次、多元化的資助服務體系,完善以經濟資助為基礎的心理援助、思維訓練與視野拓寬、學業輔導、就業能力提升、創業援助等資助服務體系,為不同需求的學生開出不同的資助服務“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