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祥普
摘要:語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交際工具,是維持社會穩定運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社會每一個發展變化都需要語言的參與。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語言的表現形式和傳達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可見,語言和社會生活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密切的關聯關系,語言離不開社會,社會發展需要語言來作為溝通手段。為此,本文在闡述語言是特殊社會現象的基礎上,分析語言和社會生活的互動交流,并以部分社會特定時期為研究對象探究語言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作用。
關鍵詞:語言? ?社會生活? ?互動關系
世界各地區人們對規范使用語言的態度,充分展現了不同思想價值觀的沖突,在民族大融合、大發展的今天,在語言教學中一方面需要增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語言應用的多樣性特點,另一個方面還需要從人們社會生活角度來積極思考語言的發展變化,在剖析語言和社會生活互動的基礎上,強化人們對語言和社會生活的辯證認識,理解不同語境和環境氛圍下語言的差異性。
一、語言是特殊的社會現象
(一)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
在法國語言學家布雷阿爾的著作中提到: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具備社會屬性,語言的發展應用和社會生活存在密切的關聯,語言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消失而產生、發展、消失。語言是在自然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言的存在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以及社會生產需要,社會的發展促使語言的使用日益完善,由此可見,社會性是語言使用的本質屬性。
(二)語言的特殊性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具有全民參與的特點。從應用實際情況來看,語言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言不屬于物質、精神的一個范疇,也不為某一階層服務。社會現象分為基礎(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筑(精神、政治、藝術、宗教)兩種,語言的特殊性體現為不從屬于任何一種類型,而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用來交際的工具。第二,語言沒有階級性,具有全民性的特點。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統一使用的交際工具,應用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在語言面前每個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自由使用語言來表達思想的權利,語言在本質上是人們傳遞思想的一種工具,不具備階級色彩。另外,構成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不具備階級屬性。第三,語言和行為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語言的使用和社會生產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關系,具備不隨社會經濟發展和完善的特點。第四,從語音和語義結合的任意性上看語言的特殊社會性。語音和語義的結合是任意性的,是社會環境所決定的,是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語言意義的形成和使用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語言作為一種物質性的結構系統,有一定的社會屬性。
二、語言和社會生活的互動體現
語言形式的選擇深受地域的影響,從屬于交際情境,比如在外企工作的人普遍喜愛混搭英漢語言,特別是白領在談話中經常按照英語的發音轉寫漢語。從實際接受程度來看,混雜語言的使用不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普通話、英語、區域性語言各自擁有不同的群體,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方言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屬性,是人們維持人際關系的一個關鍵,方言的使用能夠幫助人們推斷交談方的社會背景,由此在交流中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縮短交流距離。
在日常使用中,語言和社會生活方式的互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辯證角度來看,文化底蘊不同的語言在交流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互動,具體表現為言語行為和理解言語行為兩個方面。言語行為的互動具體表現為交際雙方對彼此話語做出的積極反應,從說話人角度來看,言語行為是作用于他人的一種手段,其發出的言語行為具有鮮明的交際意圖,大多數情況下是為了影響人,讓聽的人能夠認可自己的表達。從聽話人角度來看,他需要對講話人行為進行判斷,相應的做出自己的反應,對語言的理解不能脫離其所在的社會環境,由此證明語言這一行為在社會交流中具備互動的特點。第二,新概念和新名詞的出現。新概念、新名詞的出現增強了人們社會交際用語的活力和能動性。在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社會用語和社會語言文化系統、文化大背景密切關聯,比如在對外開放政策最早實施的廣州地區,人們在使用標準語言溝通的時候穿插的還會使用一些語言變體,這些常規語言和語言變體之間會形成一種互動關聯。第三,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語言和生活的互動。從社會語言角度來看,語言和社會生活的互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中一個是彼此協調的關系,另外一個是彼此觀點差距較大的關系。在對話協調的時候一般表現為聽話的人對講話人所表述內容的認可和接收,二者互動的基礎是彼此的理解;后者則是在語言對話的過程中雙方沒有互相理解,表現為聽話的人對講話人表述內容持有的或懷疑、或反對態度。
三、以社會特殊時期為例探究語言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作用
語言是社會交際的重要工具,在維護社會穩定運行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會的變化也離不開語言的使用和推動,這里我們以豬瘟爆發時期為例:豬瘟是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又稱豬霍亂。豬瘟本身是不會傳染給人的。但是患豬瘟的病豬全身抵抗力低,其肌肉和內臟往往伴有沙門氏菌繼發感染。吃了這樣的豬肉容易引起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從當前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來看,豬瘟疫情多發、控制難度大,伴隨而來的是社會生活的異動,較之以往更加集中的反映了社會和語言的互動關系。豬瘟時期語言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在協調社會方面的作用
語言在協調社會方面的作用是語言發展的基本功能,在豬瘟頻發這一特殊時期,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充分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豬瘟高峰的時候如果關鍵部門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人們將無法精準的了解豬瘟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也無法有效抑制豬瘟的傳播。為此,在特殊的社會時期,需要相關人員積極發聲,特別是中國衛生組織和國際衛生組織要密切交流,在有效交流的過程中向人們傳遞正確的和豬瘟相關的信息。
(二)語言在調整社會心理狀態中的作用
第一,在鼓舞民眾斗志、團結人心方面的作用。在豬瘟高發特殊時期,語言不僅僅是信息的簡單傳聲筒,而且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也傳遞了一些正向思想情感。比如在豬瘟高發時期黨、政府可以借助媒介平臺通過使用一些具有鼓舞人心和斗志的語句來鼓動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抵抗非典。第二,在化解心理焦慮方面的作用。豬瘟是一種傳染性和死亡率極高的疾病,但是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不了解豬瘟的病理,因而對待這個疾病持有的是一種嚴重消極和懼怕的態度,盡管沒有感染疾病,但是群眾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不利影響。為此,相關人員可以利用網絡媒介來向人們傳遞一些關于豬瘟知識的幽默解析,通過幽默語言的表達平衡人們的心理狀態。第三,在消除語言恐懼方面的作用。在語言成為一種實體指代符號之后,語言不再簡單的代表某一種語言,而是成為語言世界的一個組成。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對詞語的反映和對事物的反映是想通的,對待豬瘟這一件事人們在聽到豬瘟這一詞匯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極度的恐懼和害怕,為此,相關人員要借助媒介的力量來幫助人們客觀認識豬瘟這一事件,消除人們提及豬瘟就內心季度恐懼現象的出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作為千百年來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為全社會所創造的產物,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具備自然性、階級性的特點,且其內涵和使用范圍的發展衍變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幾千年來雖然發生了數次大的社會變革,但是漢語卻一直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仍然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發展的一種重要交流手段。在新的歷史時期,從語言和社會發展的互動情況來看,語言在充當信息傳遞、復述作用的同時還具備了情感傳遞的作用,特別是在重大社會事件發生之后,語言的情感傳遞作用更加鮮明。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社會發展,需要相關人員強化對語言和社會現實互動的認識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才鳳偉,劉彤.概念史:語言和社會現實的互動實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4):58-60.
[2]徐真華.從廣州年輕人的語言態度看語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04):310-313.
[3]陳媛媛,鐘慶倫.布迪厄的語言實踐理論與語言學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58-60.
[4]丁敏.韓寒文本中的語言與文化環境的互動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3.
(作者單位:郟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