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香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強,這對于我們繼續提升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提出了要求。
保障食品安全,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我認為還要在源頭質量上下功夫,抓好農業健康發展這個大基礎。
一、對土地源頭質量進行控制。人是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部分,人的健康與大系統的運行有著直接的關系。生態環境不好、水資源受到污染、土地質量下降,這樣的情況下談健康或者健康產業都不現實。特別是土地,這是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資料,沒有良好的土地就沒有健康的農業。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依然面臨著化肥農藥過量、土地管理粗放等問題,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做好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土地的源頭質量,保護土地生態的可持續性。
因此,希望國家可以出臺相關措施,嚴格限制國內化肥、農藥的總生產量,同時農業、質監等地方部門做好地方上土地質量的調查、取樣,因地制宜的制定土壤改良方法,并且進行動態監管。比如通過對不同地塊的有機質含量、重金屬殘留、生物多樣性等進行檢測,收集信息數據,實施分級管理。對品質一般的土地要嚴格監管,并且幫助生產者設計土壤的改良辦法;對于品質較低的地方,如板結嚴重、殘留較多、污染嚴重的地塊,要限制使用化肥、農藥等增加污染程度的投入品,并且由政府支持設計休耕、改良等方案,對于這些地塊進行長期跟蹤。對于土地質量的保護要加大執法力度,一旦發現有違規使用投入品的行為,要嚴厲懲處。引導生產者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觀念,為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對農業生產進行過程監督。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為什么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和我們的控制方式有關。現在的食品檢測基本上都是終端檢測,就是等農產品出來了之后再進行監管,看看是不是達標。這種方式有幾個缺陷,一是檢測水平與產品變化不匹配、檢測項目不全面;二是產品銷售渠道太復雜,終端監管是治標不治本的。
第三,建設有效的監管機構。建立綜合監管機構,包括農業、畜牧、工商、食藥監等在內的相關部門可以協調推進,聯合組建。專門的監管機構可以對土地質量、生產方式、投入品、產品流通等環節做好檢測、監督等日常工作,并且建立完善的生產者信息檔案和誠信檔案,檔案可以具體到個體農戶。
農業的自然屬性特征明顯,需要較長的過程,所以對生產者進行不定期的抽檢,并不難實施。例如,對蔬菜的抽檢,就可以在其生長期內隨時進行隨機取樣,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在生長期內進行處理;對于小麥、玉米等,不用等到最終成熟就可以隨時監測,及早的發現和處理。通過對生產過程的檢測、監督和管理,可以建立對應的生產信息檔案,一旦發現有不法行為如化肥超量使用、農藥殘留過多等問題,就可以將對應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列入農業生產失信檔案,在禁止其產品進入市場的同時,加強立法工作,用法律手段進行懲處。對于那些遵守質量生產標準的生產方式,由專門的管理機構免費頒發銷售許可證書,幫助提升市場上優質農產品的公信力,并通過市場認可來打擊不法生產者。山東省現在已經全面啟動了韭菜產品的“雙證制”管理,嚴禁無《產地合格證》和《市場銷售憑證》的韭菜產品進入食用農產品市場、生產加工、餐飲服務環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