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十八大后提出,并迅速成為我國外交的代表詞匯,而提出這一外交理念不僅僅是彰顯我國的外交態度,更是順應國際社會的要求和全人類的期盼。本文探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在目前的國際秩序下面臨的國內自身和國外影響等困境以及在當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應如何努力。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秩序? ?外交理念
近年來,中國外交理念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實力均有大幅增長。在全球化時代下,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摩擦下難免有所爭執和分歧,在面對爭端時,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外交態度極其重要?!叭祟惷\共同體”,這一理念也是延伸了我國堅持和平發展的外交理念,這一理念不僅表達對和平的期待,也包含了共生的期許。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其界定是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讓每一個國家都能平等的交流溝通,達到互惠,而不是單方獲利的獨贏模式。構建共同體目的是共同發展,從而達到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狀態。這樣的共同體才是未來國際社會需要的共同體,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扶持的基礎下才能促進整個國際社會的穩定發展,這也是最為符合現實發展以及未來趨勢的國家交流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推行‘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有助于克服和解決當今日趨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也有助于推動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和進步。[1]
(一)“共同體”價值理念
“共同體”一詞最早出現于社會學,齊格蒙特·鮑曼曾在其書中寫道:“共同體是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場所,一個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我們彼此信任、互相依賴。”國際秩序中的不安全感影響著每一個國家,并且反饋出強烈的“不確定性”。共同體傳遞是帶有希望和穩定的,它所表達的是“對意義、團結和集體行動的尋求”,在國際關系復雜的情況下,共同體在全球以各種形式延伸,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了這層共同體價值理念。共同體是應對全球化問題、把握全球化機遇的切入點。在外部不安全環境的國際秩序中,共同體將是一個溫暖舒適的大家庭環境,在這個共同體家庭中,各個國家彼此信任、互相依賴。
(二)“非結盟”外交思維
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在包含了“共同體”價值觀念的基礎上更深化了共同體的內涵。美國主導結成北約、美日韓、美菲等軍事同盟,除了軍事同盟,在經濟發展方面,歐盟、世界貿易組織等共同體,也引得許多國家重視。加入不同的共同體,其最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是提升預防危機的能力,在充滿變數的世界發展格局中尋求“不變”及庇護,在不穩定的國際秩序中找到一種環抱式的歸屬。軍事同盟這種共同體并不能夠完全穩定國家秩序,同盟間的安全環境看似有所穩定,但各個共同體之間卻并非完全穩定,結了盟只是有了部分歸屬,各個國家形成各式各樣的共同體,但并沒有達到國際體系的整個穩定。于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只結伴不結盟也是一種新的思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改變“零和思維”,強調互利共贏。首當其沖的是調整現有的國際關系,摒棄少數國家之間的結盟,而是所有國家共同處理相互間的關系,中國不想再走結盟的模式,也希望其他各國同我國一起,正視人類是一個整體,各個國家也會是一個共同體,人類的發展需要世界和平作為根本基礎。非結盟,不采取拉幫結派,才能避免結盟間的紛爭,真誠地結伴同行,互幫互助,方能為全球和平打造有效的“庇護傘”。現階段,許多國家和地區以及和中國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合作伙伴關系,世界各國交往溝通日益深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理念的構建,在未來,中國將與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建立伙伴關系,也將在結伴關系的互利共贏下保障各個國家的利益。
(三)“并排走”協作方式
伴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這一大背景,各國關系愈加緊密??陀^上這一大背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了機遇,也反映了這種理念的時代性和先進性。雖然時代給“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機會,但是在國際關系中,摩擦乃至沖突依舊時有發生,極少數西方發達國家仍抱有對抗理念,鼓吹所謂“霸權和實力才能促進國際關系”的論調。[2]世界舞臺是全人類的,在國際關系中一枝獨秀的霸權主義并不能真正的穩定國際秩序和促進國家間發展,如今的國際關系中,需要大家相互扶持的并排走,而不需要唯我獨尊的領導者,各個國家間形成結伴同行的模式。在面對共同利益的時候,平等相待、互商互諒,構建同進退的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困境
作為一種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蘊含著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經濟貿易互利共贏和全球治理等理論觀點。目前的國際秩序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是有許多方面的困難和阻礙,不僅有國內自身因素,也有國外的影響。
(一)國內經濟發展自身困境
日益活躍的國際交流不斷深入,潛在的危險也隨之國際化。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巨大影響直到今日仍令世人心有余悸。其爆發于美國,但迅速地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始蔓延,進而波及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中國是出口大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外需市場需求驟降。外經貿企業及工廠因缺乏訂單而停產、停業,導致大量產業工人失業。我國整體失業率因此激增,就業問題凸顯。政府立即采取優惠政策緩解就業壓力,恢復了經濟穩定和市場秩序。僅從國內經濟狀況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客觀上使得中國存在的深層次經濟問題浮出水面,也促使中國必須找到解決以上問題的經濟轉型方案。時至今日,2008年金融危機的余波仍未消散,部分國家仍處于恢復和修繕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國內經濟發展的穩固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外的經濟貿易,國內自身經濟發展不穩定阻礙了世界各國間的經濟合作進程,同時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帶來負面影響。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差異較大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政治多極化這一局面也愈發明顯,國與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世界整體發展也基于世界各國的發展。在和平發展的國際大環境背景下,“合作共贏”代表了符合本國利益的非武力發展模式,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大環境下追求合作共贏的最好方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占據著世界主導地位及話語權且至今仍未改變,尤其是美國仍希望用盡一切手段維護其構建的國際體系并保持主導地位。迅速崛起的中國,被美國當作是與其爭奪“霸權”的強敵。我國的外交思路是和平與發展,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再次表明我國的外交態度并非想要成為霸權之國,而是想在國際關系中尋找共生互贏的方式促進各國間的發展。
“以和為貴”是我國自古以來堅持的思想,在文化認同方面,中西方差異還很明顯,要在短時間內讓西方國家完全接受我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理念還不大可能。西方國家從殖民時代開始走上文化擴張的道路,西方人采取軍事手段打開世界其他地區大門后,通過語言、思想、宗教、風俗等多形式,以此傳播西方文化到世界各地。西方國家的文化擴張從二戰以后就引起重視,其擁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在遇見新的文化思想時,難免產生碰撞,西方國家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與中國難以統一,也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面向全世界所提出的一條新型國際關系道路。當今時代,國際局勢錯綜復雜,決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構建也愈加任重而道遠。和平與發展注定是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時代主題,積極應對當前困境,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經濟上的自塑與相互促進
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國際社會狀態不僅僅是國家內部自身實力強大,更需要的是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在任何困難與挑戰面前,能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經濟水平不僅僅影響國家的實力,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國家間的合作方式。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穩定才能使得國際關系較為平衡,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遭受巨大打擊的同時,影響也遍及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均處于恢復狀態,經濟發展不景氣,世界形勢也不會很好,各國均忙于自身經濟建設,自身發展難以保障,合作和互助則少之又少。
1.國家自塑,建立伙伴關系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穩步提升,現已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揭示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的客觀弊病,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勢。我國在遭遇金融危機之后,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從各個方面促進我國的經濟繼續可持續地發展?!爸袊J健钡某晒τ心抗捕?,也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參考經驗。當前國家間關系仍過于僵化,很多國家忙于修復自身經濟實力,無暇顧及整個國際社會關系。仍未完全走出陰影的世界經濟大環境既賦予中國更大的責任,也為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機遇。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面對國內外發展要求,中國應承擔更多建設性責任,引領多邊經濟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
2.國家間相互促進,實現周邊安全環境
第十四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發展與全球化:事實與數據》年度報告顯示,近幾十年來,雖然人類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不菲成績,但截至目前仍有8億多人口極度貧困,且世界各個國家及地區的減貧脫貧步伐極不均衡?,F階段,極端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西亞等地區[3]。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如果持續下降,人們在貧困加劇形勢下則會出于生存目的產生爭奪。就難民問題而言,當本國沒有應對能力之時則會影響他國。全球化趨勢已經使得整個國際社會其實已經聯系在一起了。國家間在自塑的道路上同時保持相互促進,這樣的模式不僅使得國家的發展穩定且快速,且帶動其他國家的進步。我國目前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帶動沿線國家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促進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二)推進文化交流,促進理念一致
在國際社會中,總是有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的質疑,誤解我們的和平外交理念,更有甚者誤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式的霸權,然而我國僅僅是想做促進國際社會和平的驅動者,并非意圖做稱霸之王。各種誤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文化的不同,西方國家并不能真切地感受我國的“以和為貴”的意識,我們需要文化的深入交流進而達成共同意識,產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鳴。
1.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形成共同意識
從古至今,中國人始終崇尚融合與包容,對外來文明報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以寬廣的胸懷推動交流,實現和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各國及不同文明樹立起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的相處理念,并最終實現文明交融與進步?;仡櫄v史,我國的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的傳播還是稍晚一些,但在如今信息化時代,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更為方便快捷,我們應積極打開文化之窗,采取多種多樣的展現方式,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各國人民能夠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化的交流與共識,使得世界人民認識到我國的和平意識以及真正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理念。
2.共同意識促進合作,參與全球治理
文化的交流是為了全世界能夠互相發展并且達成共識進而共同合作。這其中不單包括經濟方面,在政治、生態、安全、就業等多方面都可能會造成全球化影響。例如恐怖主義、沖突與戰爭、核武器的生產和擴散等全球性安全問題,包括金融危機、貧富差距等國際經濟問題,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環境生態問題等。全球化促進了世界發展,同時也緊密聯系整個世界。在全球治理中,“大國壟斷”治理的局面并不符合發展的現實需求,只有世界各國真正的共同參與到治理中來,才能使各國都享受到治理帶來的紅利與成果。國際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共同治理,合作治理。每個國家都是全球問題的治理者,共同承擔解決全球問題的責任。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驗不斷證明,只有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融入國際經濟發展大環境,才能自我突破與超越。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實際上并不符合全世界的發展目標,也不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是打破“霸權大國”的壟斷經濟秩序,進而構建新式秩序。作為世界大國及地區強國,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偉大構想指引,加快建設、積極發展,率先引領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從而促進全世界國家共同發展,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5-09-29.
[2]張鐵強.金融霸權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4
[3]王閣.用“一帶一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7,(06).
(作者簡介:鄭蘭,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