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墨畫為國畫傳統造型藝術的重要構成,筆者通過長期實踐探索,使用傳統國畫筆墨材料進行創新繪畫方式上的研究,通過潑墨出現的痕跡留白進行創作,既是傳統冰雪繪畫的一種留白表現方式,又不拘泥于傳統描摹留白,通過創新手段的潑墨方式留白,使作品呈現出與古典冰雪山水畫完全不同的畫面美感。
關鍵詞:水墨? ?潑墨? ?留白? ?表現形式
水墨為國畫傳統造型藝術的主要構成,相傳開始於唐代,成熟於五代,鼎盛于於宋元,明清及近代繼續傳承發展。主要以筆法為主導,發揮“墨即使是色”、“墨分五彩”等用墨法則,達到“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水墨效果。
自古以來筆劃線條是藝術家描繪景物萬象的手段。早在12世紀,南宋馬遠即以“寒江獨釣圖”的留白,體現道家思想中的“需”、“無”的美學觀及國畫“有無相生”、“知白守黑”的審美價值。1666年牛頓在三棱鏡下發現白光原來是光譜中七色的組合,與兩千年前道家“有生於無”的宇宙觀呼應。20世紀隨著西方文化與藝術大量傳入我國,繪畫門類增多,水墨畫的技法運用也出現更新、發展。齊白石首創“紅花墨葉”畫法,黃賓虹提出“五筆七墨”技法;林風眠與徐悲鴻引用西方色彩觀念;張大千借鑒敦煌壁畫色彩開創潑墨重彩寫意。自“新文化運動”開始國畫界也在談“革命”,長期以來人們信奉創新遵循筆墨這一條路,人們拿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當唯一信條,也在遵循這一法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石濤的時代對中國畫沒有“現代標準”的要求,所以如何理解石濤的話,并沒有標準答案,古人用墨線畫樹,而雪景霧凇是以白色線、面構成,這黑與白的反差,恰是傳統筆墨與現代白線肌理相對立的。
在觀古人石濤面對黃山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畫者,乃自我立” 的吶喊中,筆者有所感悟,嘗試不用筆畫來另尋它路。在遵循使用傳統國畫筆墨材料進行創新繪畫方式上的探索研究,經過長期的實踐,在潑墨實驗中偶然發現:水、墨潑出后落到紙面,流淌過程中產生的交錯、排斥、流動、滲透的自然現象和可控規律,水墨流淌顯現出具象與抽象并存的畫面,用這種圖案能夠非常恰當的表現出北疆山林樹枝上霧氣結冰現象的奇景。潑墨出現的痕跡留白,以“去黑留白”模擬出“霧凇”景物的一種仿真意向姿態,既是傳統冰雪繪畫的一種留白表現方式,又不拘泥于傳統描摹留白,通過創新手段的潑墨方式留白,使作品呈現出與古典冰雪山水畫完全不同的畫面美感。讓人覺得這種技法就是為表現霧凇雪景創造的,正是因為這樣,這種冰雪畫技法理應被看成是中國冰雪畫新技法,更具有探索精神。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作為筆墨之內用墨的創新思路與方法,是在絕對遵循使用國畫材料的基礎上的一種別開生面的創新。
“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是一種隨機偶然水線留白效果
借水運墨、借水驅墨,自然出現流露宣紙白色形如白云經脈的特殊“云脈”線條,渾然天成,對畫家充滿誘惑,如何掌握好對畫家的技術則要求很高,所呈現出作品不是給人冬枝落雪的印象,就是冰原雪嶺般的粲然,即便是層林煙嶂,云水流淌,都是傳統中國冰雪畫里不曾見過的圖像,它的意義在于,自然機理取代實際描摹成為畫面主角,潑墨留痕的形式為中國冰雪畫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老子在《道德經》中以“致虛極,守靜篤”闡述悟道在於虛靜的源由,其后《莊子·人世間》以“瞻彼闕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比喻當我們內心空靜的時候,閉上眼睛也能感受光的照耀,唯有虛空才能思想,只有寂靜才能通達,心無雜念才有智慧,“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作為有墨無筆使之為樹的創新思路與方法,不依附毛筆的舊習,不受制于常規,呈現道家「有無相生」的理念,蘇軾所稱“得之於象外”,不囿於形似的藝術境界,在此不言而喻。
二、“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的藝術表現形式的獨特以淡水“破”墨法
“潑墨”是用墨方法的一種,自最早的唐代潑墨畫家王默到梁楷、八大山人及近代的張大千、劉海粟等都有自己獨到的潑墨繪畫方法,“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個新水墨形式即“潑墨留白”,實現一種反向的“破”,從而出現“破墨”,“留白破墨”,“以淡破重”構成特色機理,實現了自古沒有的一種雪景樹木的表現手段。實際景物中冬季大自然色調在白雪的對比映襯下,都成了重色,一切物像色調都顛倒了黑白、那霧凇晶瑩剔透的"白"必需要以黑底來襯托、卻困擾著歷代畫家、我為表現大興安嶺特征的雪景樹木由傳統中走出、尋求變法、以"潑墨留白肌理"為手段.構建表現雪景樹木的系列技法、創造了一種顛倒黑白的中國畫技法。
三、“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的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可復制性
古今中外,在藝術教學過程中,對原作品進行臨摹是一種普遍認可的教學手段,從而也催生出復制原作的產業鏈,如深圳大芬村的油畫復制產業等。縱觀目水墨畫中冰雪繪畫技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黑龍江反面礬水冰雪畫創始人于志學,在理論上提出“墨有韻,白有光”的審美觀,在技法上利用夾層生宣紙反面繪畫,創造出“雪皴法、潑白法、重疊法、滴白法、排筆法、光柵法”等技法,利用筆墨濃淡和礬水線表現出層層疊疊的積雪效果,由于技法程序分明,其弟子或模仿者都能神似的按照范畫模仿出惟妙惟肖的復制品。云脈潑墨冰雪技法則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繪畫過程具有一定隨機性,在同樣的繪畫步驟下卻能夠獲得不同的潑墨效果,使每一幅作品都不可重復、不可復制,在增加了畫面趣味性的同時,也確定了作品的唯一身份,使其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四、“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的藝術表現形式的觀賞性
畫家胸有成竹之時,鋪紙落筆,不打草稿,縱情揮灑,暢敘情懷,順看筆勢,筆筆生發,縱觀墨散,一路跌宕,自由駕馭,意境調控,因勢力導,漸入佳境,一時水墨縱橫雪景樹木留白顯現紙上,渾然天成,寒意生冷。過程如浮現唐人“王潑墨”(王洽)醉后潑墨于絹上,腳蹴手抹,山水畫隨形而成。繪畫創作過程集合傳統材料、文化素養,心境蘊藏老莊之玄學修養,創作之中沁入心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隱現于有無之中,升華于似與不似之間的高深唯物辯證之境界。感覺自然狀態與水墨交融的旋律和高雅的文化內涵。
五、“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技法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鮮明地域特征
大興安嶺位于黑龍江最北部,平均每年冰凍期6至8個月,屬于我國最冷地區,其中北陲邊境城市漠河被譽為“神州北極”,大興安嶺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包含了“鄂倫春民族文化”、“達斡爾民族文化”、“滿族文化”、“俄羅斯民族文化”等等,都是在這寒冷環境下繁衍生息,傳承延續。“云脈潑墨冰雪畫”就是在用藝術語言描繪這種文化的延續,大量的作品中都借鑒了其民族傳統游獵、生活場景入畫,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將冰天雪地下的生活瞬間凝固成一幅幅圖畫,將大興安嶺大自然的冰雪狀態惟妙惟肖的表現出來,莊子《逍遙游》道:“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三國魏曹植光祿大夫旬侯誄有言“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著名詩圣杜甫有詩曰:“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云脈潑墨冰雪畫”是對大興安嶺冰雪文化深層次的審美的探索,更體現了潑墨冰雪畫的冷峻、粗獷、撲拙境界。
古今中外,凡是嘗試獨創一種技法的繪畫作者,都要經過不斷完善自創技法,突破自我,通過實踐竭盡全力讓結果與心想的效果相符。歷經多年的探索,廢畫萬千,可謂節數用盡,最后實現了以“潑墨留白”的肌理構成來表現霧松雪景的系列技法“復合潑白法”、“闊筆皴”,“潑水、潑云法”等表現雪景中各種灌木的霧松圖像,從而建樹自己的藝術個性符號“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實現了“我用我法”畫雪景的愿望。在作品創新的理念上保持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以中國道家思想為依據:“道法自然”,“大象無形”,“知其白,守其黑”,“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自然哲理。在潑墨的實踐中形成了:“意在潑后,意境調控,隨勢應發,筆墨隱行”的法則。“大興安嶺云脈潑墨冰雪畫”注入了我的心血,雖然這條“結冰覆雪”藝術之路充滿艱難,但是我一定要不負初心,沿著這條冰晶圣潔的路虔誠探索,將我注入云脈精神的大興安嶺冰雪繪畫作品獻給養育我的這片白山黑水。
參考文獻:
[1]于志學.冰雪山水畫[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2]許濤.美術人生(于志學卷)[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3]范達明《中國歷代畫家佳作品鑒 張大千》[M].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
[4]鄭重.林風眠傳[M].東方出版中心,2008.
(項目:大興安嶺冰雪題材繪畫技法研究;作者簡介:陳戰,藝術設計專業,大興安嶺職業學院正科級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創作、冰雪繪畫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