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軍 余世標 羅發蒼
摘要: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緣原因,德宏州發展不平衡,州內農村貧困現象突出,要促進邊疆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與國家同步實現小康生活,實施精準扶貧,就必須深入開展對德宏州農村貧困現狀的調查,本文使用云南省貧困現狀遍訪問卷,深入調查研究德宏州農村貧困現狀,掌握至貧原因,探討脫貧策略。
關鍵詞:德宏州農村貧困現狀? ?致貧原因? ?脫貧策略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鄰,是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總面積11526平方千米,地形地貌復雜,主要以山區為主,全州共有家庭315000余戶,約占總人口的48.07%為少數民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主要經濟來源為發展工業、對外經貿(對緬甸進出口貿易)、旅游業、特色農業等。農村主要收入來源靠傳統的種植玉米、稻谷、茶葉、甘蔗和零散養殖豬、牛、羊等,產業結構單一,貧困發生率高。近年來德宏州州縣鄉村共派出394支工作隊2.4萬名干部、561家機關企事業單位、145家民企投入脫貧攻堅戰場,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1.5億元[6]。從扶貧數據來看,州內農村扶貧難度大,州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農村地區大面積連片貧困,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更為突出。調查研究州內農村貧困現狀、致貧原因、提出脫貧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云南省遍訪貧困戶訪談問卷”為確保效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問卷內容。采取隨機取樣的方式走訪1000戶農民,問卷10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985份,問卷有效率98%,得到了較為系統科學的數據,數據回收后采用 spss20.0 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工具
云南省遍訪貧困戶訪談問卷,包括人口學資料、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和幫扶需求四個部分,共26項。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文化程度、民族成分等;家庭基本情況包括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家庭收支基本情況、家庭基本設施情況、享受惠農政策等;致貧原因包括缺資金、缺產業等13項,受訪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符合自己的項目;幫扶需求包括干部結對幫扶、種植、養殖等20項,受訪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符合自己的選項。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人口學資料分析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按性別成份分,男性686人,占被調查人群的70%,女性占30%;年齡從20歲—66歲不等,將其分段為青年(20周歲-39周歲)343人,中年(40周歲-59周歲)593人,老年(60周歲以上)98人;將其按照民族成份劃分為漢族392人,占被調查人群的40%,傣族301人,占被調查人群的30.71%,景頗族108人,占被調查人群的11.02%,德昂族52人,占被調查人群的5.31%,傈僳族48人,占被調查人群的4.90%,阿昌族45人,占被調查人群的4.59%,其他民族占3.47%。
(二)家庭基本情況分析
1.家庭成員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群體中,戶均人口為4.25人,最多6人,最少的家庭有3人;戶均勞動力2.1人,最多的3人,最少的1人;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約占47.61%,初中文化的約占42.87%,高中或中職約占9.52%。95%的家庭有孩子正在讀書,60%的家庭有1人以上外出務工。
2.家庭收支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的人群中,55%家庭耕地面積在5畝以下,家庭主要經濟來源靠種、養殖、外出務工的占95%,加工的占5%,年均總收入2萬以下的占90%,家庭支出主要用于生活、生產、教育、看病等,家庭有欠債的占到被調查家庭的45%。
3.家庭基本設施情況
被調查的家庭中,100%家庭通電,水源主要是引用山間泉水,部分村寨實現統一供水,居民的主要煮飯以當地木架結構、磚混為主,部分家庭正在修建鋼筋水泥房,43.52%的居民養老保險,100%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4.享受惠農情況
被調查群眾表示,自己享受過的惠農政策主要包括退耕還林還草補貼、小額貼息貸款等,部分群眾表示自家義務教育階段子女正在享受兒童營養餐,異地搬遷群眾享受過相關補貼。
(三)致貧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群眾認為自家貧困原因缺產業>缺技術>除常規種植、養殖業外,沒有其他收來源>子女上學負擔重>缺致富辦法>缺勞動力>交通不便>家庭成員患重病>家庭成員殘疾>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飲水困難>其他>缺資金
筆者認為導致德宏州少數民族貧困發生率高的因素由諸多方面,第一是歷史原因,州內少數民族聚居在農村,部分少數民族是從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思想觀念落后,缺乏脫貧致富的動力和技術,生產力發展落后、文化習俗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活動[4];第二是自然資源的限制,州內山區較壩區貧困發生率更高,主要是山區可利用自然資源有限,山高水冷,平均氣溫低,農作物生長周期長,養殖類出欄周期長,交通不便阻礙了與外界的商品流通,缺乏致富辦法;第三是地緣因素,地處中緬邊境地質斷裂層,地址災害頻發,外加物質資源的匱乏,山區農民對自然資源進行毀滅性的利用開發,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加劇了農村貧困發生率[4];第四是受教育程度低,農村家長對接受教育的問題不夠重視,貧困限制了農村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接受教育的程度反作用于貧困,導致貧困的代際相傳;第五是懶漢文化嚴重,過分依賴政府,群眾長期受貧困的困擾,對貧困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群眾自我發展意識薄弱,創新意識不足,過分依賴國家政策,等政府扶貧;第六是禁毒防艾意識薄弱,由于德宏州山區與緬甸地區接壤,不法分子、毒販等滲透到農村,邊界群眾受毒品、艾滋病危害嚴重,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七是缺乏龍頭企業,農村主要以常規種植包谷、茶葉、稻谷等傳統作物、零散養殖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州內大規模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存量不足,不能帶動當地農產業規模化發展,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價格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