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媛
摘要: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基本戰略。本文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現階段中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對策,包括培養創新文化,培育創新企業,完善政府職能,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等。
關鍵詞:自主創新? ?核心技術? ?創新型國家
一、創新型國家的含義與特征
當前,創新能力已愈發成為一國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導優勢的關鍵因素。高科技產品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增強一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權及話語權,因此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將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走創新型國家之路作為未來基本發展戰略。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支撐①。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意義
自主創新是相對于技術引進和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價值的過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關鍵在于牢牢樹立獨立自主的思想,通過有效整合配置創新資源,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提升自主知識產權,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亟待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在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仍然缺乏的情況下,要順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走靠自主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隨著國際市場科技競爭的加劇及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市場對高新技術的需求快速增長,如果我國依然繼續依靠大量引進國外技術而不加強自主創新、掌握核心科技,不僅要付出更加高昂的發展成本,而且極易被他國摁住發展的咽喉,難以維持本國經濟的安全發展,甚至喪失國際競爭的良機。2018年4月爆發的“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以事實教訓告訴我們,核心技術靠化緣要不來,靠花錢也買不來,新時代下,要掌握長遠的主動權,只有下真功夫、花大力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靠創新推動發展。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②多年來,粗放型經濟增展模式使我們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這不僅不利于人民生活環境的改善,還將危機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因此,要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摒棄傳統資源型或依附性發展模式,依靠自主創新推動綠色GDP發展。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參與國際競爭客觀要求
在全球資源問題突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新能源”“智能網絡”“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這類產業技術密集度大、資源利用率高、綜合效益好,對未來國際經濟的發展有著長遠且關鍵的引領作用,能夠最先開發和擁有這些新興產業的創新型國家,必將在世界經濟和科技上占據主導地位。
三、新時代下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已逐步具備了新時代下自主創新的條件和體系,但由于受計劃經濟慣性和從前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建設創新型大國,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目標還有待努力。
(一)社會自主創新氛圍缺乏,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還不夠完善,我國社會現階段還未能形成有效激勵自主創新的體制和環境,主要表現為: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沒有真正形成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二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夠完善,尚未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法制環境;三是整個社會依然缺乏自主創新的文化氛圍。此外,許多企業未能真正把創新與市場密切結合,沒能將科研成果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發展與經濟效益提升,最終逐步失去了自主創新的動力。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科技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科研機構設置臃腫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創新資源出現“或短缺或浪費”的不良現象③;其次,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間的合作、聯系脫節,科研機構研究方向與企業技術應用方向不契合,高校人才培養方向與市場需求類型不匹配。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匱乏,創新動力機制有待完善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涌現出了如聯想、華為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企業,國家在系統軟件、新能源、磁懸浮列車等許多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領先成就。但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前期,我國企業普遍只重視直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提高生產力,卻未能在引進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市場需求進行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造,導致目前我國企業總體自主創新能力依然匱乏,如芯片設計等一大批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產品仍然依賴進口。
此外,很多企業缺乏戰略眼光,缺乏通過自主創新做大做強企業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和動力,最終導致企業未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的主體。
(三)政府自主創新相關支持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政府對于自主創新的作用尚未能得到有效發揮,自主創新體系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一是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率有待進一步提升。2017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為17500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2.12%,仍低于發達國家普遍2%以上的水平;二是政府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中職能越位和缺位的現象并存。
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有效對策
研發當自主,創新圖自強。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著力加強社會創新文化培養,提高民族創新能力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創新文化培養的關鍵在于構建和倡導創新文化的價值體系。首先必須把握創新活動所體現的價值追求,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其次,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創新精神、培育創新意識,形成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創造、敢于創新、敢于質疑、理性批判、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再次,要注重青年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形成全社會尊崇科學、熱愛科技的良好風氣,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二)培育創新企業,牢固樹立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地位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著力點應放在企業,牢固樹立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地位,一方面要加快本土企業的創新學習進程,推動本土企業與跨國企業進行合作型研究開發,對先進科技不斷進行吸收、消化、再創造;另一方面,社會應以多種方式支持、引導、鼓勵本土企業進行科技研發、創新,降低本土企業創新風險,幫助本土企業樹立起通過創新提高效益、贏得長足發展的理念。
(三)完善政府相關服務職能,規范強化創新配套制度體系建設
首先,政府須進一步完善相關服務職能,通過有效措施消減妨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約束,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競爭環境;其次,政府要強化針對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學研有效合作,促進科技、教育和經濟間的高效互動,使企業真正能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效益;再次,政府應重視科技創新產業投入,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率,設立科技創新研發基金,通過利好政策、優質服務引導、扶持創新產業發展壯大。
(四)堅持人才強國戰略,注重創新人才培育及引進
鄧小平曾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必須要有知識,有人才④。”建設創新型國家,歸根結底還是要堅持人才強國戰略,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一是政府應加大對教育和科研機構的投入,鼓勵學校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改善科研環境,使之與市場發展進程相協調;二是要加快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強化市場競爭和激勵機制。我國本土企業可以向一些優秀國際企業(如美國谷歌公司等)學習,通過股權分配等形式對人才進行激勵,給予人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勞動報酬,關愛人才成長。
此外,還應促進人才的國際化聚集,重視引進人才。政府和企業應努力為創新型人才打造良好的發展、交流平臺,采取有效激勵措施吸引國內外創新人才聚集,幫助其實現自身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引來人才、留住人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與創造性。
注釋:
①《大力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人民日報》,2014-12-30.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③嚴志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四川有色金屬》2007年,第1-6頁。
④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頁。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