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崇州目前已初步形成眾多門類較齊、領域優勢明顯的現代產業基礎,但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技術水平低、領軍企業和名牌產品稀缺等問題仍是制約發展的癥結所在。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圍繞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和經濟地理重塑,確立了東進、南拓、西控、中優“十字方針”。崇州地處成都“西控”戰略核心腹地,如何在此背景之下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為高標準打造“產業新城·品質崇州”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是本文探討和調研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西控? ?三產融合? ?產業互動
一、崇州市產業體系現狀
崇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140.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00.4億元,年均增長12.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1年的18:47:35優化為2017年的12.1:49.5:38.4。
第一產業方面,作為“天府糧倉”,崇州“農業共營制”模式榮獲2018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模范”。搭建和推出公用電商平臺、本土電商平臺,上線銷售30余種農產品品類,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為崇州授予電子商務示范縣稱號。
第二產業方面,目前崇州已形成電子信息、智能家居、建材為三大支柱的工業產業體系,工業占全產業產值的50%,工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突出。崇州市主要的工業企業集中于崇州市經開區,2016年經開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6億元,同比增長74.2%,102家規上企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32.7億,同比增長14.9%,上繳稅收12.6億元。經開區電子信息、家具和建材三大主導產業占比約為38%左右、32%左右和12%左右,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大數據)產業為主導,家具、裝飾裝修材料等產業“兩化融合”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根據《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崇州市經開區被定位于成都智能制造產業園,主導產業為電子信息、智能家居。
第三產業方面,2016年崇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第三產業產值達到96.99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7%。
二、崇州市產業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層次低
從三次產業間來看,2017年崇州市三次產業比重為12.1:49.5:38.4,全國三次產業比重為8.6:39.8:51.6。崇州第一、二產業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第二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2%??v觀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實踐和規律是:當第二產業的比例達到50%時便會逐漸下降,同時第三產業的比例逐漸上升??v觀崇州市產業發展軌跡,我們看到第二產業比重在2011年為47%, 2017年的比重上升至49.5%,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逐年上升,這種發展現象是與國際產業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
崇州市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表明,經過六年的發展,第三產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仍未撼動,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局促有限。目前崇州高新技術產業孵化正在起步,體量尚小,產品質量也難以與一流高新技術企業相抗衡,對經濟增長不能起到整體帶動作用。
(二)農業發展層次低、產業化程度不夠高
崇州市目前的糧油產品仍以低端、原糧、口糧為主,品質化、高端化的糧油產品發展十分滯后。2016年,崇州糧油市場消費總共約為19.25萬噸,其中從黑龍江、吉林、河南、河北等地調入糧食約17.536萬噸,而調出糧食僅0.8萬噸左右。雖然崇州已培育了“稻蝦藕遇”優質稻米,但是該基地建設面積非常小,市場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在未來消費需求轉型升級態勢下,糧油產品結構與消費結構不匹配的矛盾將更趨明顯。
崇州市缺乏帶動力強的高端精深加工企業,糧油產品附加值一直未得到充分挖掘,從而導致初級加工產能過剩,成品糧油過度加工,高端深加工產品非常稀缺。我市規模最大的稻米加工企業——羊馬大米加工廠的日加工稻谷生產能力僅150噸左右,年利潤僅約150萬元。近三年來,崇州糧油平均年總加工產值僅約1.984億元。特別是在油料加工方面,目前幾乎都是由小作坊進行加工,表現為“農戶自產自加工自用”。
崇州市雖已建成優質糧油特色產品體系,但糧油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尚不完善,全程可追溯體系也未完全普及,制約了糧油產品向標準化、高端化、品質化方向發展。糧油產品品牌培育仍較滯后,品牌小而少、小而弱的問題十分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糧油品牌屈指可數,品牌帶動效應并不明顯,制約了產品價值提升。我市信息化發展仍較緩慢,流通業態仍以傳統模式為主,網絡電商平臺建設滯后,導致糧油產品銷路受到局限,與廣大市場需求無法對接。目前成都乃至四川的高檔大米市場仍主要被東北粳稻、泰國香米占領,川米的市場占有率仍非常低。
(三) 產業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逐步萎縮
崇州市比較大型的企業主要有全友、明珠、捷普等,大型企業數量偏少,大多數企業屬中小型企業,整體競爭實力偏弱。從2016年1-10月崇州市經開區規上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園區102家規上企業中,有37家總產值增幅為負值,占規上企業總數的37%;有26家虧損,占規上企業總數的25%;有18家利潤總額同比下降,占規上企業總數的17%,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園區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數量不足,多數企業在技術、產品、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投入不足、步伐緩慢,導致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市場份額萎縮。
三、構建崇州現代產業體系的對策
(一)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
糧油行業是崇州市農業結構中的主導行業。豬肉的生產上在全國市場上都有一定份額。崇耕、寶石梨、枇杷茶、稻蝦藕遇大米等構成了崇州市主要品牌。對于這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要進一步推進產業化經營。大部分農產品由于加工技術薄弱、產品附加值低,往往以初級產品形式進入市場,生產效率低下,缺乏競爭力。應對這種情況,要支持重點企業生產設備及技術升級,延伸加工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完善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渠道,定期舉辦農產品“展示會”、“采摘節”等活動,擴大農產品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別具特色的品牌,同時做好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吸引優秀農產品企業來此投資設廠。
(二)構筑新型工業體系
崇州市的工業制造業擁有較長的歷史積累,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基礎,下一步的目標促進先進制造業實現規模化和高端化。集中力量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讓整個工業發展的重點由生產轉向研發與生產并重,向智能制造產業園邁進。
加強電子信息產業。崇州市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有十幾年,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已突破百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凸顯。且成都高校電子信息研發水平居于全國前列,應依托校企合作,將實驗室研發活動轉化為市場效益,必將大大提高研發效率,同時促進企業進行更多研發活動,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加強智能家居產業。崇州市家具企業眾多,尤其以全友、明珠聞名于全國,當下應抓住家具行業的轉型期,鼓勵企業向智能家居轉型,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和傳統家具產業的融合。
(三)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
崇州要充分發展現代服務業,使之與先進制造業形成有效的產業互動,促進整個產業體系的提檔升級。
加強商貿行業。崇州市擁有萬達、沃爾瑪、永輝、紅旗等大型商貿連鎖集團。應對商貿區進行合理布局,統一規劃管理;建立完善的物流運輸網,保證商貿區的交通運輸,提高集散運輸的效率。借助電子信息網絡方便快捷的傳播交流功能,拓展商貿企業的經營品種和業務范圍,促進商貿企業向多功能綜合服務方向發展。
增強旅游業。圍繞“翡翠之城 康養崇州”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旅游業成為崇州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羅紅.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8,(05).
[2]顧乃華,唐榮.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協同發展產業體系[J].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2).
(作者簡介:宋潔,中共崇州市委黨校講師,四川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社會文化、形勢政策、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