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到2017年7月9日,我國世界遺產數量已經達到52項,當中世界文化遺產一共36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中,我國的排名僅次于意大利,在世界排名第二。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我國世界遺產的保護,需要積極聯合多方力量來進行,尤其需要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只有不斷提升公眾的參與意識,才能夠更加有利于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從而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本文就對公眾參與意識與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夠不斷增強公眾對于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參與意識,從而更好的推進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工作。
關鍵詞:中國世界遺產? ?公眾參與意識? ?保護工作
對于世界遺產的保護,就是對其傳承和利用的基礎,這也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中國作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對于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應該積極聯合多方力量,引領多個領域共同參與,尤其包括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對于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國際形象,只有不斷增強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才能夠更好的推進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1]。因此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世界遺產保護知識教育,保證能夠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到世界遺產,并不斷健全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法律規范,全面公開世界遺產保護信息,加強公眾和世界遺產保護部門之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讓公眾更好的參與到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工作中來。
一、增強公眾對于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參與意識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我國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由于當前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專項法規還不是很健全,一些遺產地的政府和公眾的保護意識較為淡薄,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出現過度開發和利用的現象,這也讓我國部分世界遺產岌岌可危[2]。世界遺產作為整個人類共同的財富,加強保護和搶救世界遺產工作,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發展,離不開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和支持,針對當前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現狀,要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只有積極動員社會上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個人等社會公眾力量,來關心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形成一個保護遺產,人人有責的環境,才能夠真正有效解決當前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真正實現我國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
(二)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全面提升社會公眾的素質,提升公眾的遺產保護意識,關注公眾的生活質量,努力讓公眾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利益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鼓勵公眾投身遺產地旅游開發,將公眾關心遺產保護上升為積極參與。從而真正營造游人和遺產地居民之間的友好相處,創建一個相互溝通的和諧環境,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3]。公眾需要服從相關部分的管理,而相關管理者有履行對公眾進行管理的義務,為公民提供給相應的幫助和服務,讓其生活的更加美好,這也是公眾積極參與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而公眾對于世界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能夠更好的提升遺產地的知名度,那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會隨之而來,從而給人帶來更大的實惠,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推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提升公眾遺產保護參與意識的途徑
提升公眾遺產保護參與意識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開展各種形式的遺產保護知識教育;讓公眾走進更多的世界遺產;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法律;積極培育社會組織和志愿者。
(一)開展各種形式的遺產保護知識教育
隨著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保護和開發之間的矛盾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下,動員社會公眾力量保護世界遺產,顯得更加重要。因此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積極加強世界遺產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提升社會公眾對于世界遺產保護的能力,提升社會公眾的綜合素質,這是對世界遺產進行科學保護的基礎條件[4]。首先相關部門可以積極開展各種專家講座和咨詢等活動,充分發揮相關專家的作用,在各高校積極開展相關的專業課程,注重對于遺產保護高級人才的培養,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到遺產保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其次可以積極開展相關的世界遺產保護論壇和交流大會,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日等契機,積極開展宣傳工作,以此有效豐富公眾的世界遺產保護知識,從而不斷提升社會公眾對于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更好的推動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
另外,可以通過各種有利于接近生活、趣味性比較強、容易讓公眾理解和接受的影視劇作品、書籍等來宣傳中國世界遺產,更好地讓公眾加深對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文物遺產部門可以借助當前發生的文化遺產熱點事件,強化引導,更好地告知公眾如何去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也可以制作趣味性強的動漫視頻或者公益廣告,以情景模擬的方式向公眾傳達各種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在傳播渠道上,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等新型媒體和社區宣傳平臺,讓文化遺產保護真正走到公眾當中去,拉近文化遺產保護和公眾之間的距離。報告呼吁,有關部門要做好保護與發展的平衡,要做到城市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讓公眾走進更多的世界遺產
旅游業的發展對于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世界遺產,游客在進入遺產地通常都會被其獨特的人文環境所吸引,從而自覺的產生遺產保護意識。因此讓更多的社會公眾接觸到世界遺產,了解世界遺產,也是提升公眾遺產保護意識的有效途徑,那么我國相關遺產地,要保證門票價格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5]。這在增加自身旅游總收入的同時,還能夠讓更多的公眾了解、走進世界遺產,從而產生更大得到社會效應,真正影響到更多的人,有效提升其世界遺產的自覺保護觀念,實現我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法律
法律是意識的有利導向。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完善的法律,可以清晰明確地指導人們的行為。基于這種邏輯關系,完善、嚴格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可以引導人們保護文化遺產,不斷增強文化。
(四)積極培育社會組織和志愿者
各級政府應將社會組織視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制定有利于社會健康發展的政策法規和相關制度。進一步改變政府職能,將一些職能轉移到社會組織,并提供必要的財政援助。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資金,為社會組織的日常工作提供某些活動;另一方面,還可以提供稅收優惠或獎勵。這種激勵措施鼓勵社會捐贈。一方面,社會組織應積極尋求政府支持,另一方面應改善內部管理制度,加強自律機制,逐步向規范,積極的方向發展。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努力營造尊重和關心全社會志愿者的輿論環境,加強對志愿者的鼓勵和支持,加強志愿者的組織管理,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帶來更多有志之士。更多有志之士被吸收到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團隊中,使其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
三、結語
意識的覺醒是文化遺產最有力的保障,政府在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切實樹立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唯有如此,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才能真正從自覺狀態走向自發狀態[6]。總之,近年來我國公眾對于遺產保護的意識一直都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積極投身到遺產保護工作中來,這也充分體現出遺產保護的精神和理念,而這也是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劉強.鼓浪嶼歷史性城鎮景觀保護研究初探[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04):16-21.
[2]王元.活態世界遺產英國運河管理規劃解析——兼論對中國大運河的啟示[J].城市規劃,2015,(06):90-98.
[3]鄭越,張頎.世界遺產保護發展趨勢下我國建筑遺產保護策略初探——基于UNESCO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研究[J].建筑學報,2015,(05):33-37.
[4]闕維民.圓明園遺址還要申遺嗎?——圓明園罹劫153周年之問[J].中國園林,2013,(12):85-88.
[5]松坦·蘇克薩旺,趙智聰.泰國世界遺產管理的公眾參與[J].中國園林,2012,(08):75-77.
[6]劉鳴.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下城市建設發展的良性互動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07):298-299.
(作者簡介:焦麗,本科學歷,作者單位:瓜州縣文物局鎖陽城遺址文物管理所,單位職位:辦公室文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