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 楊靜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高校生源的大幅擴大,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就業成為當代大學生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身為幼兒教師培養隊伍中的一員,高職院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進行人才培養,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們的就業意向,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我們開展了對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意向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梳理、分類和分析,探討畢業前期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變化情況,綜合提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新途徑,為高職院校做好就業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 ?求職就業? ?調查報告
一、問卷情況分析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調查方法,對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在校大二及大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利用問卷星平臺收集到544份問卷調查,并據調查結果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以便對研究結果進行交叉驗證及補充。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口統計學特點分析
1.性別比例嚴重失調,非獨生子女居多
調查對象中,女生占93.9%,男生僅占6.1%;獨生子女僅占36.2%,非獨生子女顯著多于獨生子女,占到63.8%。
2.生源主要以農村戶籍為主
學生生源普遍來自農村,城市只占到26.5%,來自農村及鄉鎮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73.5%。
3.學生家庭月收入水平偏低
調查對象中,家庭月收入水平低于1000元的占到18.2%,而月收入水平1000-3000元的則占到56.4%,由此可見,家庭月收入水平低于3000元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74.6%。
(二)學生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原因
從選擇學前教育專業最主要的原因來看,36.4%的學生是出于對未來工作的考慮,36.1%的學生是由于自己對專業的興趣,約占12.5%的學生選擇該專業是由于家長的要求。在對此問題的回答上,不同性別的學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出于對專業的興趣而選擇該專業的女生比男生高出14.8%,而出于對未來工作考慮的男生則比女生多出10%,由于家人要求而選擇該專業的男生比例也比女生多出6%。這表明男生在選擇學前教育專業時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被動性,但最終依舊選擇該專業很大原因則是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學前教育專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依舊很大,很多家長也出于對學生未來就業情況的考慮而鼓勵學生選擇該專業。
(三)就業準備分析
1.對就業形勢的認知
就學生目前對就業形勢的態度而言,63.1%的同學表示比較樂觀,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面對和解決,但與此同時有27.8%的學生對于未來的就業表示非常擔憂,只有6.4%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良好,非常樂觀。這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對于當今學前教育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與危機感意識還不夠強烈,甚至有些盲目樂觀與自信。
2.職業規劃
就畢業后去向這一問題進行統計,發現47.4%的學生準備求職,5.0%的學生表示有升本打算,38.8%的學生則求職與升本兩手準備,另有7.9%的學生欲進行創業,而且打算創業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出15.1%。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仍然把能夠就業當做首要目的,若未能順利就業則也會考慮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歷,這表明學生們大都具備比較理性的就業觀,同時也兼具彈性與多元性。
3.就業信息收集
就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來看,62.9%的學生認為“互聯網“是最有效的求職手段,其余依次為“校園招聘會”、“人才市場招聘”、“家庭社會關系”、“報刊雜志與廣播電視”、“社會中介結構”。事實上,由于學歷的因素以及就業市場“用人高消費”的現象,高職高專畢業生求職途徑相對而言比較單一,除了及時認真獲取網絡招聘信息外,還有很多學生依賴于學校的“校園招聘會”。因此,辦好“校園招聘會”的同時,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是推動高職高專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在困擾求職的有關因素方面,有近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求職信息缺乏”、“求職技巧缺乏”。這說明高職高專學生在擇業時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及高校擇業教育缺失。
4.相關知識技能的把握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工作方向22.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75%的同學表示了解一些。對于自己能從事學前教育職業的把握17.8%的學生表示有80%以上,有66.9%的學生表示只有60%-80%的把握,而把握在60%以下的學生則占到總人數的15.3%。這反映出學生們對于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了解以及把握情況總體尚可,但與此同時仍存在一部分同學對于自己未來即將從事的工作基本不甚了解且對工作的勝任能力表現出比較低的自信心。
(四)就業期望
從期望就業單位的性質來看,78.5%的學生選擇公立幼兒園,其次是早教機構(10.5%)和私立幼兒園(8.1%), 其他占2.9%,無疑公立幼兒園依然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理想就業的首選。雖然公立幼兒園相對穩定有保障,但學生也應該意識到招教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市場基本趨于飽和,而私立幼兒園和一些早教機構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缺口,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盡早認清就業形勢,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對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42.1%的學生選擇3000-4000元之間,24.5%的學生選擇在2000—3000元之間,18.9%的學生選擇在4000—5000元之間,甚至有11.9%的學生選擇在5000元以上,這表明在目前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形勢下,學生對于學前教育行業的工資報酬現實狀況還不甚了解,部分學生表現出了不切實際的“高要求”,因此需要高校進一步加強引導。
(五)就業價值觀
從擇業時最看重的因素來看,大學生擇業時所考慮因素的前后排序為:①個人發展前景;②薪酬高低;③就業地區;④專業對口;⑤能和家人、戀人在一起;⑥勞累程度。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個人發展前景”仍是大學生擇業時的首選,“薪酬高低”次之,這表明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加理性和務實,對于其一生的職業發展而言,大家并非一味地去追求暫時的薪酬高低,而是更加注重職業中個人的發展與進步前景。“薪酬高低”和“就業地區”分別排在各種因素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表明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就業難度的增加,大學生表現出更加誠懇務實的就業觀。“勞累程度”被排在末位,基本無人考慮,這反映出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能夠做好吃苦耐勞、不畏辛苦的準備,并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良好精神與態度。
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將近半數的學生表示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積累經驗,有20.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必須與學前教育相關,只有2.4%的學生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會不惜一切代價,選擇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對如何看待就業時專業是否對口的問題,47.1%的學生認為要先找份工作以后等待時機向專業方面發展,31.6%的學生不在乎是否專業對口,關鍵是看是否有發展機會,只有13.6%的學生表示如果專業不對口則不會予以考慮,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于第一份工作的選擇有著比較大的彈性與包容度,同時愿意堅守學前教育的學生比例相對較少,在后續的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以及就業指導等方面需進一步加強教育。
二、大學生求職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的盲目性
不論是從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原因來看,還是在對待第一份工作以及其專業對口性問題上,大學生很容易把家人的愿望或者社會上的某些觀念作為自己選擇專業甚至擇業的標準,而不是綜合考慮自身的能力、性格、興趣和價值觀等來進行選擇。在不了解社會客觀現實需求的情況下盲目確定自己的專業與就業期望,這種盲目帶來的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差異又容易讓自己在日后就業中產生失落感,從而導致所找的工作與自身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自己無法融入工作環境的問題。
(二)對就業的準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調查顯示,學生們對于當今學前教育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與危機感意識還不夠強烈,甚至有些盲目樂觀與自信。對就業信息的關注時間較晚,對就業相關的流程與制度的知識也不太了解,與此同時,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把握情況較差,加之獲取就業信息渠道比較單一,缺乏相應的求職技巧,因此總體而言,對于就業的準備水平是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加強的。
(三)就業取向比較單一。無論從單位性質還是從擇業選擇的價值判斷上都體現出學前教育大學生就業取向單一的一面。他們一方面將“個人發展空間”作為擇業價值評價的首要因素,但在實際的選擇時,又將“經濟收入”置于“興趣愛好”、“專業對口”之上;在選擇就業單位時,更傾向于到體制內比較穩定、待遇比較高的公立園所,而不愿意到急需其發揮作用的私立園所及早教機構。
(四)就業取向更加務實和理性,但對于工資報酬要求有些“不切實際”。大學生們在成功擇業因素的判斷上與社會的要求基本趨同,都把“綜合素質”、“專業技能水平”以及“社會實踐經驗”排在前列,同時更加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面臨第一份工作學生們“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選擇也體現了一種務實的態度。但對于就業后的薪資與報酬學生們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表現出了“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
三、對策和建議
(一)逐步設立規范化系統化的就業指導課程
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無法通過一場模擬訓練或者一次兩次講座就可以完全教完課程內容,課程中首先應該給學生灌輸的就是就業擇業理念。學生應根據實際情況量身定制選擇屬于自己合適的職業。因此要根據學生階段性的特點設置合適的課程,選擇經驗豐富的教師,配合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的工作,聯手指導大學生就業工作。與此同時也可以邀請社會名流前來講座或者開展職業素質擴展教育。
(二)強化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價值感,切實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中學前教育的學生本來是國家幼師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幼兒教師。然而有很多學生在就業時并不太看重為社會做貢獻和社會地位,教師作為該專業學生最初的專業理想,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其價值就是為社會做貢獻,這恰恰是教師職業的核心價值,但現實是學生潛意識中存在著對專業價值不認同的現象,這不得不令教育工作者們深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前教育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與專業認同感,讓學生將專業學習作為一種身份理念內化到自身的三觀中,切實體現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三)完善就業咨詢制度,加強與學生的溝通
作為高校應該建立一支就業聯系團隊,及時獲取并傳達相關就業政策與就業信息;同時完善就業咨詢制度,就業指導工作應從畢業班向低年級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從而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心態,及時糾正、解決學生的就業疑惑。
(四)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從此次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面臨就業時最大的困擾或者不自信仍然來源于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因此,我們應著手以大學生素質拓展為平臺,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宗旨,結合就業指導課,以職業技能競賽及相關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同時輔以相關文娛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此同時,還應定期舉辦有關學前教育專業的技能水平訓練與比賽,以賽促學,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詹玉紅,宋雯.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的《人才測評》課程實驗教學設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02).
[2]汪貞,學園.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現狀與對策研究[J].學園,2018,(21).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