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琳
摘要:在英漢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當中,長句的翻譯始終都是一個難點。對譯者來說,長句的翻譯是翻譯水平的重要體現。但是由于中英文語言的差異,英語中的長句是很多的。為了翻譯好英語長句,譯者需要掌握靈活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本文以奧巴馬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為例,分析英語長句的特點,翻譯的難點以及翻譯的方法及策略選擇,旨在為譯者更好地翻譯英語中的長句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英語長句? ?翻譯難點? ?翻譯方法? ?奧巴馬? ?復旦大學演講
一、英語長句的定義和特點
(一)英語長句的定義
事實上,在目前對英語長句的研究中,并沒有對英語長句有明確定義。教授孫萬彪,王恩銘曾經在他們編寫的《高級翻譯教程中》指出,所謂的長句,就是指語法結構比較復雜、從句和修飾成分比較多、包含的內容層次在一個以上的句子。在英語當中,通常超過20個單詞的句子就可以視為長句,長句一般是并列句或者復雜句,同時會有一些復雜的單詞。因此,在交替傳譯當中,通常超過20個單詞的句子我們就視為長句,需要根據長句的翻譯技巧和策略來翻譯。
(二)英語長句的特點
首先,英語長句中通常并列成分多,有時候在一個英語長句當中,會有幾個并列主語、并列謂語、并列定語以及并列狀語等,這是符合英語語法習慣的。但是多個并列結構的出現通常會使得句子更復雜,譯者翻譯的難度大大加大。
其次,英語長句中通常邏輯層次多。在英語長句中,為了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更具邏輯性,通常會運用涉及到多種邏輯關系的復合句、從句及限定詞等。其中從句可能會包括名詞性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以及同位語從句等。這就加大了長句的理解難度,句子的邏輯越復雜,譯者翻譯的難度就越大。
最后,英語長句的又一特點是附加的成分通常比較多。有時候為了更好地表達,英語長句中會有很多附加成分。比如插入語成分、定語成分等,這些附加成分使得句子的理解難度加大,畢竟,中英文的說話習慣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中文中更習慣用短句,而英文中的長句明顯更多一些。
二、英語長句翻譯的難點
接下來將詳細剖析英語中長句的翻譯難點。長句由于并列成分多、邏輯更復雜以及附加成分多的特點,使得其翻譯難度加大。總體來說,英語長句的翻譯主要有一下幾個難點:
(一)理清楚邏輯關系難度大。
我們都知道,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英文是重視形式化和邏輯化的語言,語法比較嚴謹,動詞通常是句子的核心部分。與之相對的是,中文是更注重意合的語言,中英文語言特點的不同使得譯者在翻譯時要及時轉換。因此,搞清楚英文長句的邏輯關系是做好長句翻譯的重要方面。例如,在一些長句中經常會有有多個“that”,同時還有插入語等成分,因而理清楚該長句中的邏輯關系和并列關系是譯好這個長句的難點,也是關鍵所在。
(二)文化背景和事件的知識儲備要求高。
奧巴馬作為美國總統,無疑是才華橫溢,博學而充滿智慧的。他的演講中往往會有很多涉及到美國文化以及歷史事件的知識,尤其是一些長句的使用,往往是一個歷史事件的描述或者文化背景的概述。這樣與歷史及文化息息相關的長句不僅對譯者的記憶力有很大的要求,更是對譯者的知識儲備的檢驗。因此我們經常會說,譯者是兩種文化的傳輸者,只有扎實的雙語水平是不夠的,對兩種語言的文化的背景和歷史發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例如,在奧巴馬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當中,他曾提到過中美關系的發展歷史、美國和中國的建國歷史等,如果對這些事件并不了解,是很難做好長句翻譯的。因此,在英漢口譯當中,長句的翻譯的另一大難點是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包括中西文化的歷史和發展背景,對譯者的知識儲備具有很高的要求。
(三)反應時間短且信息量大。
在英漢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當中,當源語言者說完自己的話之后,譯者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將信息完整地翻譯出來。英文的長句信息量大,一句話當中可能會涉及到不同的從句、并列句等復雜結構。譯者需要在別人說完之后的幾秒鐘之內做出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漏譯和錯譯的情況。
譯者需要在短時間內翻譯出多個并列短語或信息,故而將大量的信息完整、準確地翻譯出來成為非常大的一個難點。因此在英漢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當中,長句由于信息量大,留給譯者的反應時間短,使得翻譯的難度加大。
三、英語長句的翻譯方法——以奧巴馬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為例
長句的翻譯對譯者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掌握和運用一定的翻譯技巧、策略和方法。以奧巴馬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為例,譯者在翻譯長句時,主要運用了以下幾個翻譯方法:
(一)順句驅動法
這一方法可以說是長句口譯當中最常用、也最實用的一種方法。當英語長句是按照邏輯順序或者時間順序時,譯者在翻譯時順句驅動法則是最佳的選擇。順句驅動法,又稱為“順譯法”,顧名思義,是指譯者為了完整翻譯句子含義,跟上發言者的語速,爭取不遺漏信息而按照英文句子本來的語序一點點翻譯成中文的方法。這樣的方法,使得譯員緊跟發言人的腳步,合理進行斷句,不必對原文的語序進行過多的調整,從而減少了譯者的記憶負擔。順句驅動能有效解決譯者由于句子過長而停頓的問題。譯者只需要按照源語的順序,將長句子分割成幾個意群,譯成目標語,不需要停頓下來重新思考句子的邏輯和語序問題。這樣一來,譯文不僅完整,同時節省了時間,減少了譯員的負擔。
例1:
“What I'd like to do is to make some opening comments, and then what I'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is taking questions, not only from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audience, but also we've received questions online, which will be asked by some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here in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by Ambassador Huntsman.”
分析:在這個長句中,有三個定語從句,分別是who、which和who,沒有經驗的譯員看到時可能會覺得有些蒙,但好在每個定語部分只有5-9個詞。譯員根據順句驅動策略,將這句話譯為“我今天準備這樣,先做一個開場白,我真正希望做的是回答在座的問題,不但回答在座的學生問題,同時還可以從網上得到一些問題,由在座的一些學生和洪博培大使代為提問。”這樣子的翻譯跟原文的語序是相對應的,同時又具有邏輯性。
(二)分譯法
分譯法也叫拆分法,指的是有時候在翻譯長句子時,會根據句子意思把長句子拆分成幾個短句子來翻譯。這是因為,英語是一種重視形合的語言,為了連接句子會經常用到各種連接詞、介詞、連詞和關系詞,所以往往句子看起來形式結構比較復雜。但是漢語是一種重視意合的語言,因此當英語當中的長句子的不同部分代表了事情的不同的方面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將長句子拆分成幾個短句子,這樣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也有利于漢語聽眾對句子的理解。同時,當英語句子非常長,同時涉及比較多的復雜詞匯時,譯員會發現很難用一句話將整個句子翻譯出來。這個時候分譯法就是首選,畢竟,將長句子拆分成幾個短句子,再翻譯成連貫的幾句話,這樣會降低整句話的翻譯難度,同時更符合聽眾的理解水平。
例2:
“We have seen what is possible when we build upon our mutual interests, and engage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分析:這句話被譯為“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以互利共贏、相互尊重為基礎,雙方就能有所成就”。我們可以看到,原句當中的英文是一句話,但是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譯者對句子進行了拆分,既翻譯出了兩個四字短語“互利共贏、相互尊重”,同時將原句拆分成了三個短句子,簡化了原文,也使得中文譯文更符合聽眾的思維。
(三)逆譯法
在英語當中,通常習慣于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子開頭闡述,將解釋的內容放在句子后面。而在漢語當中恰恰相反,中國人說話習慣于前面鋪墊很多,到句子最后才說到重點。逆譯法,顧名思義,就是譯員在翻譯時,根據“英文的重點一般放在句子前面,而中文習慣于重點后置”這一特點,產生和原文語序相反的譯文,使得譯文更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更易于中國人接受。
例3: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ies has accompanied a period of positive change.”
分析:在這句話當中,“It is no coincidence”是這句話的想要表達的中心內容,that后面的從句是解釋說明前面的內容。但是在翻譯成漢語時,譯者將其譯為“我們兩國之間的這種關系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變化,這并不是偶然的。”譯文的重點在后半句:“……并不是偶然的。”這就是典型的倒譯法。倒譯法是基于中英文語言習慣的不同而采取的翻譯方法,在英譯中的實踐中是很重要的一種翻譯方法。
(四)重組法
重組法,就是對原文句子結構和語序重新進行調整,重組后再進行翻譯,使得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當原文的長句子比較混亂,重點不夠突出,層次不夠分明的情況。在奧巴馬在復旦大學的演講當中,在講述到一些美國的歷史背景和有意義的事件的時候,由于演講人講述的內容沒有太多的邏輯性,使得譯者在聽完之后會產生一定的困惑。這個時候譯者需要在理解原句的基礎上,對原句子進行重組翻譯,使得重點突出,邏輯清晰。
例4:
“For instance, Americans will never forget the hospitality shown to our pilots who were shot down over your soil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cared for by Chinese civilians who risked all that they had by doing so.”
分析:該句子成分比較復雜,涉及到兩個定語從句,重點不夠突出。因此譯者在處理該句子時,采用了重組法,將句子譯為“比如美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在二戰期間,美國飛行員在中國上空被擊落后,當地人民對他們的款待,中國公民冒著失去一切的危險保護著他們。”重組后的譯文將原句子的被動語態翻譯成了主動語態,使得譯文意思明確,重點也突出。
四、結語
在英漢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當中,長句的翻譯始終是一個難點。我們根據長句的特點,在掌握中英文語言差異的基礎上,對中英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多加了解,探索出了多種翻譯長句的方法。奧巴馬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譯者在翻譯長句時用到了順譯法、分譯法、逆譯法和重組法等,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譯者提供更多的翻譯建議和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阮敏.交替傳譯中英語長難句的翻譯策略研究[D].外交學院,2018.
[2]陳曉舟.功能對等視角下的英語長句翻譯[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喬明慧.英漢同傳中英語長句的翻譯問題及應對策略[D].黑龍江大學,2018.
[4]王曉杭.淺析英漢同聲傳譯中的長句處理[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5]李冰.英漢同傳中英語長句的順譯技巧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5.
[6]楊月瑩.英漢同傳長句斷句技巧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4.
[7]高欣.英漢交替傳譯中長句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D].黑龍江大學2016.
[8]趙宋文.淺析英漢交替傳譯中英語長句譯法[J].時代教育,2014,(07):49.
[9]新華網.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海與中國青年對話[DB/OL].新華網,2009-11-16.
(作者單位:湖南省祁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