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玲
摘要:學生進入到高中,生物學習的內容和難度與初中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學習方法和學習思維都需要很大轉變,教師也應注重學習方法和思維的指導。結合本人教學過程踐行的211課堂模式,思維導圖等方式,本文就以生物科學習效率的評價標準、影響因素以及學習方法進行探討,提高生物學習效率。
關鍵詞:學習方法? ?211課堂? ?思維導圖? ?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角色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應是一位學習之師,引導學生學會讀書,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還是一位從教之師,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動手實驗能力的關系,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主體性;而且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和難度都與初中有很大不同,高中教師不僅要把握好書本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思維的培養,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學習效率的評價標準
學習效率既是中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綜合體現,也是直接評價教師教學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之所以要進行學習效率的探討與改善,就是要在消耗最少時間、精力的前提下,確保學生更好的獲取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
對于學習效率的評價,首要的評價標準就是時間標準。在學習任務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或者是在學習時間既定的前提下,學生能提升學習成效。
學習效率的第二個評價標準,就是數量標準。現在的新高考,學生在做試卷時需要與時間賽跑,誰贏得時間,就贏得分數。所以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求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準確完成的題量最大化,完成的學習量越多,表明該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越高;或者是對于同等的學習效果,花費時間與精力最少的學生,其學習效率就越高,所以同一個班,同一個教師,學習效率很大程度地拉開了學生之間的差距。
本人學校結合生源基礎比較差,學習習慣不好等特點,堅持探索“211”課堂多年,實踐也證明這種課堂模式符合該類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堂上有很大收獲。“211”課堂教學以教師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展示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課堂,最直接又快的評價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展與評環節,教師在一個知識點的點撥后,讓學生做針對習題,根據習題難易程度請各小組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臺展示,然后再換學生先進行評價,而教師需要做的是對于展示和學生評價中暴露的問題,知識的難點,易錯點再進行點評,整個過程中 ,可以快速的反應出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能更好把控課堂。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適當時教師要走出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調整教學策略。
二、學習效率的影響因素
(一)良好的身心狀態
健康的大腦以及充沛的精力是確保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基礎。學生一進入高中,特別是高三,思想就要學會放空,不受外界的干擾,保持愉悅的心情,高度專注學習。越是緊張的學習,就越要注重勞逸結合,下午放學后安排一些師生共同參與的大課間活動,跳大繩,打羽毛球,還有一些減壓的游戲等等。在班會課上多疏導學生不要早戀,和家長多溝通給予孩子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習主體思維就會變得敏捷,學習思路也會更加開闊,這有利于提升學習效率。
(二)利用好學習工具
學習效率的提高,還需要巧妙的應用合理的學習工具,以達到化小為大、化虛為實的效果。通過合理的手段與方法,可以將一些看不見、看不清的知識與事物變得清晰,同時也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具體化。例如:在講到染色體時,讓學生課前通過預習,用兩種顏色卡紙制作了染色體模型,模型有大小兩種尺寸,在上課時讓學生展示出染色體和同源染色體,通過展示能摸清這對染色體的來源與特點,教師也能及時看到學生出錯并給予糾正,進一步很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同源染色體和四分體,這樣抽象的知識就變的非常直觀易懂。現階段,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以及多媒體課件等工具進行學習,極大的提升了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三、通過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一)注重課前預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現階段不少學生并不注重課前的預習過程,還有學生根本不懂得如何進行預習。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本人學校主張“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教師設計的導學案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難度要適中,并有一定的梯度性,確保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利用書本和一些學習輔助工具進行解決與處理問題,這種通過導學案來轉變預習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自主學習的效率。在進行預習方法的安排時,要因人而異、合理科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進行預習方法的選擇。另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來自自身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的教,留出了更多時間來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去發現知識的來龍去脈,去挖掘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這樣學生經常品嘗到自己克服困難時那種喜悅心情,享受到成功時的快樂,這樣就可以淡化教師的教,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學習。
(二)注重課堂學習方法的指導
愛因斯坦說過:“方法比知識重要。”學生上課要認真聽、注意看,教師要教會學生聽課要有重點,尤其是教師板書的內容以及教師用不同顏色粉筆所標記出來的部分。比如說在上生物實驗課時,要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方法與步驟,并且要注意實驗中的假設、猜想、實驗設計以及具體操作、觀察到的數據、數據的分析等內容。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也是211課堂里的一項評價,對于積極回答問題的個人和小組學校進行獎學,這種獎學有一個很好的理念,重教學過程,不是重教學結果,其實只要過程打好了基礎,結果也就會好。所以問題是否回答的正確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經過了深入的思考。這樣一來,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同時還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思考中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同樣是學習很用功的學生,為什么有的學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看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所謂的知識遷移能力,指前期所學的知識能否在新的學習中得到有效的運用,進而促進新的學習能力。學習過程總是存在先后之分,前期所學的知識對后繼的學習過程產生了有利的影響,就被稱為正遷移,反之則被稱為負遷移。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快捷、順利的進行所學知識的正遷移主要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方法與水平。在進行學習之前,學習者要銜接已有知識與所要學習知識,分清知識之間的異同,并且要抓住知識間存在的內在本質聯系,這樣才能很容易的進行知識的遷移。其次,就要求進行一定的預習、學習與復習等過程,進而提升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例如,在學習了孟德爾遺傳定律后,如何把這些定律快速地運用到遺傳計算中,就需要學生理解透徹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適用范圍、本質,利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以及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把“假說演繹法”分析透徹,學生學會了這種遷移,就突破了高中最大的一個學習難點。
(三)注重課后建構知識聯系
引用或繪制不同的圖示來整理不同類型的知識,既能讓學生扎實理解基本知識,又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整理歸納能力。圖示一般有結構圖、坐標圖、圓餅圖、概念圖和思維導圖等,就是運用圖形來呈現知識,使抽象的生物學知識和概念形象化、系列化、簡明化,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特點:知識多而雜,本人多選用“思維導圖”,課后要求學生將整節課的知識脈絡與框架進行簡要的整理,把這節課或這章的內容歸納整理畫成思維導圖。構建生物科思維導圖時要把握好幾點:一、對于概念要尋找關鍵詞,如“細胞周期”概念描述中的連續分裂、從…開始、到…為止這3個關鍵詞,并用扇形圖和直線圖來直觀地表示細胞周期;二、對于繁且長的知識,如要理解有絲分裂和免疫的過程要求學生熟練的繪制變化的過程圖,三、對于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要巧妙地串聯起來,完善知識結構,這些方法都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與知識理解。所以教師要大力地培養學生課后繪制思維導圖的習慣。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提高學習效率就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創新,生物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與指導,鼓勵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特點找出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墨福昌.多種方式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果初探[J].未來英才,2015,(24):149-149.
[2]姚煒雯.“優化高中生物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J].理科考試研究, 2014,(21):88-89.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荔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