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岳
摘要:剛性接觸網是地鐵系統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部件,地鐵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使得剛性接觸網也容易受到撞擊和摩擦。本文主要分析了剛性接觸網常見的接觸線脫槽故障問題,并結合地鐵系統運行的情況探究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希望能夠為改進剛性接觸網的性能提供建議。
關鍵詞: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解決辦法
1 剛性接觸網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現代交通運輸網絡也逐步完善起來。地鐵因其方便快捷、運輸量大等特點在我國現在的交通網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架空接觸網有三種懸掛類型,分別是簡單懸掛、鏈式懸掛和剛性懸掛。地鐵隧道內使用的就是剛性懸掛的接觸網,這種接觸懸掛方式是將接觸線夾裝在匯流排上,在匯流排自身的剛性作用下,接觸線能夠與匯流排保持在同一高度水平,其大致結構如圖1所示。同鏈式懸掛相比,剛性懸掛下接觸懸掛系統的結構高度就更小,進一步減小了地鐵隧道內有限的高度空間。剛性接觸網因其成本比較低,供電的結構較為簡單,而且后期的維修工作也很容易開展,目前在我國地鐵隧道的建設中使用的非常廣泛。
2 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的原因分析
2.1 剛性接觸網接觸線放置不達標
剛性接觸網在地鐵隧道中的分布如圖2所示,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剛性接觸網常常會因為磨損而使得接觸線出現脫槽的情況,接觸線脫槽所帶來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常常會導致地鐵的停運甚至是整個地鐵運輸網絡的癱瘓,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預防和排查,可能還會造成地鐵相撞甚至人員傷亡。造成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地鐵隧道建設的過程中,施工人員沒有嚴格按照施工標準和規范來對接觸線進行放置。由于受到張力情況的影響,接觸線與受電弓之間時而處于緊繃的狀態,時而又會出現松弛的狀態,這兩種狀態會不規律地交替出現,進而導致匯流排力量的不穩定,最終影響整個剛性接觸網接觸線完整放置到匯流排中。
2.2 剛性接觸網與匯流排之間有雜質阻隔
在地鐵隧道內經常會出現漏水現象,地面雨水在長期滲透作用下會逐漸滲入隧道表層的建筑材料,最終進入到匯流排中。雨水在滲透的過程中本身會在穿過建筑材料時攜帶大量礦物質,這些礦物質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在匯流排中形成水垢,這些水垢如果不能定期清理,最終會引起剛性接觸網接觸線出現脫槽現象。除此之外,地鐵在運行的過程中會揚起大量灰塵,地鐵在通過隧道的過程中也會在空氣中攜帶很多雜質,這些雜質和灰塵在遇到匯流排時會因為阻力作用而停止流動,逐漸在匯流排附近堆積起來,最終也會引起剛性接觸網接觸線出現脫槽現象。
3 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的解決辦法
3.1 根據不同程度的脫槽采用不同的補救方法
當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程度比較輕,一般是指脫槽不超過5厘米時,就可以直接用橡膠錘或木棒進行敲擊。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有效,但是在實際維修過程中,由于地鐵隧道內光線條件比較差,而且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的位置如果比較多時,操作起來就會非常繁瑣,而且也容易出現二次脫槽的現象。當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程度適中,通常需要借助放線小車來重新放接觸線,以保證剛性接觸網恢復到正常狀態。如果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比較嚴重,可以將剛性接觸網的接觸線遷出匯流排,然后重新調整匯流排的位置,調整之后再用螺母對匯流排的位置進行固定,以減少匯流排在震動過程中出現松動的情況。在對匯流排進行加固之后,要借助放線小車將剛性接觸網的接觸線重新安裝到匯流排中。
3.2 做好水垢和雜質的清理工作
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與匯流排中間很容易堆積各種雜質和水垢,這是導致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的重要原因。在實際維修過程中,要想從外部直接清理其中的水垢和雜質是很難的,需要先將接觸線移出匯流排,然后用螺絲刀或者其他清理工具來將水垢和雜質徹底清除掉。在移除接觸線時,要注意根據水垢和雜質堆積的情況來分段進行移除,在操作的過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因為操作不當而對剛性接觸網接觸線造成二次損壞。整個清理過程的工作量比較大,為了提升效果,在清理完剛性接觸網與匯流排中的水垢和雜質后,可以在匯流排中涂抹導電膏,這樣的處理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能夠減少之后再次出現接觸線脫槽的可能性。在清理完水垢和雜質之后,要用放線小車,再次將剛性接觸網接觸線放置到匯流排之中。考慮到地面滲水引起的水垢堆積現象,工作人員在平時維修管理的時候如果發現了漏水現象要及時上報,聯系有關部門盡快完成修理工作,減少地面滲水給地鐵剛性接觸網帶來的接觸線脫槽隱患。
4 小結
總之,地鐵工作人員要更加注重剛性接觸網的接觸線脫槽問題,在日常管理和維護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引起接觸線脫槽的原因,采取對應的解決辦法,做好地鐵運行前的防護和運行后的優化工作,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總結維修經驗,盡可能地減少剛性接觸網的接觸線脫槽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鐵軍.剛性接觸網接觸線脫槽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2):5936-5937.
[2]王浩,付進.論地鐵剛性接觸懸掛質量通病之接觸線脫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5):753-754.
(作者單位: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