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注重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注重學生視唱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的教學,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科教學的興趣不高,對音樂學習活動的參與度較低,使得小學音樂教學效果提升不明顯。又因為傳統的理念影響,教師和學生對音樂學科的重視程度相比于其他知識類學科來說普遍不高,更加制約了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理論提出,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更大的助力。在此對音樂教育新體系中節奏教學法的應用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音樂教育新體系;節奏教學法;探索;實踐
隨著教育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許多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教學觀念被不斷創造并廣泛推廣,對教育教學事業提供了更加充沛的發展動力。作為培養人的藝術修養、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音樂學科的發展同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提出,更是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轉移到了以生為本上來,把教師的教育目標轉移到了發展學生的情商上來,把教學的要求轉移到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上來。小學音樂教學作為為學生奠定藝術基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促進學生均衡、全面發展的主要教學活動,更是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節奏是一個人學習音樂必須掌握的要素,同時也是構成音樂和樂曲的第一要素。強化節奏教學,可以讓音樂教學新體系得以更加有效的貫徹、深入。
一、游戲教學激發學生節奏教學中的濃厚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要激發出他們對于某一學科的濃厚興趣,就能夠保證小學生以高度積極、樂觀的情緒投身到該學科的學習活動中來,并以學習活動為樂趣,充分享受學習帶來的愉悅情緒,享受學習獲得效果帶來的成就感。對于小學音樂學科的節奏教學來說同樣如此,必須大力激發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促進節奏教學的高效開展,教師組織了一種名為節奏占座的小游戲。游戲的方式是這樣的:從班級中選取出幾名學生,圍成一個圓圈,圓圈中放置一定數量的凳子,要求凳子的數量要比外圈學生的數量少一個。游戲過程中,教師用小鼓打出一種節奏,學生按照教師的節奏一邊拍手一邊邁步,圍著凳子呈順時針轉動。當教師的節奏停止時,學生立刻坐在和自己距離最近的凳子上。因為學生的數量比凳子的數量多一個,那么反應較慢沒有占到凳子的學生就要演出一個節目。同時,在轉圈過程中因為節奏出現錯誤,導致學生拍手出錯或者邁步出現錯誤的學生也要判定為輸,也要表演節目。這種節奏教學法和游戲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保證了學生對節奏的有效把握,為音樂學習的高效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融入生活提高學生節奏教學中的準確感知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形象思維能力較高,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手段提升音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促使小學音樂教學效果的更大提升。對于音樂教育新體系中的節奏教學法來說,教師可以采用把教學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的形式,讓小學生到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聲音當中去尋找節奏,精準把握節奏。例如刮風了,教師就指導學生去傾聽風吹過的聲音是“呼—”,把握節奏為“×—”;例如聽到窗外的小鳥叫了,“吱吱 吱吱”,就把握節奏為“×× ××”;例如聽到小狗叫了,“汪汪汪”,就把握節奏為“×× ×”;例如聽到汽車鳴笛的聲音“嘀嘀”,就把握節奏為“××”;聽到小貓叫了,“喵—喵—”,就把握節奏為“×—×—”等等。這種把音樂教學同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置于生活情境當中,讓小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知精準把握住了節奏,保證了節奏教學的高效開展。
三、肢體動作保證學生節奏教學中的深度體驗
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的學,是不足以保證小學音樂節奏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的。為了保證小學生對節奏的深度體驗,保證小學音樂節奏教學的扎實推進,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運用肢體動作來把握節奏。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先把兩只手打開,然后擊掌,然后再打開,這樣“開—合—開”的過程就是一個節拍,連續起來就形成了音樂節奏;再如指導學生把腳跟著地,把腳尖抬起,然后腳尖向下落地,再抬起到原位置,這就是一個節拍,連續起來就形成了連貫的節奏。當然,還可以使用點頭、晃動胳膊等多種肢體動作來把握節奏的方法,保證學生對節奏的深度體驗,確保節奏教學的高效開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在音樂新體系教學理念指引下,切實把節奏教學法貫徹、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學習音樂節奏入手,從音樂的細節處入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斷提升學生的節奏感,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力與潛能,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高度提升,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潘海燕.論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在新課程改革教學中的運用: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實踐、加強聽覺和節奏訓練[J].課程教育研究,2013(18).
[2]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J].人民音樂,2014.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