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迪 林嘉楠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變暖的形式日益加劇。氣象災害是制約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首要因素,本文通過研究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防護措施,為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防護措施
引言
黑龍江省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部,是全國主要糧食產地。北、東部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相鄰,南部與吉林接壤,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其地貌特征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屬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強冷氣團和強暖氣團影響常有干旱、暴雨、低溫冷害、冰雹、雪災等氣象災害發生。農業氣象災害的發展決定因素雖然復雜多變,但通過對其成災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認識到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對其進行科學監測和及時預警,從而采取相對應的有效防災減災措施,以減少農業災害損失。
1 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1.1 干旱
干旱多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對小麥來說,春天包括了播種、育苗、成長及返青的時間段,是小麥生長的黃金時期,若在春天缺少雨水,將會造成播種和育苗的推遲,并對出苗及幼苗的正常生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在炎熱的夏天,水分的蒸發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引起土壤中水分的缺失,使得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所需,進而導致農作物枯萎,甚至死亡。2016年8月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綏化等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旱情,8月24日黑龍江省啟動Ⅳ級干旱災害應急響應,而此時正值玉米即將完成灌漿進入蠟熟期,距離收獲僅剩1個多月的時間,大規模玉米面臨著顆粒無收的境地,據相關統計,此次高溫天氣導致玉米大量減產,受此次旱情影響的農田達160萬畝,其中140萬畝嚴重受災。
1.2 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過多、水量過大,導致沖刷災害及浸泡影響,造成作物難以正常生長。夏季暴雨比較頻繁,在水稻生長中期遭遇暴雨會使莖葉徒長,后期根、葉易早衰,并容易引起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的盛發蔓延,若在水稻生長后期遭受暴雨襲擊將造成植株倒伏,不但會影響水稻正常的生長發育,還會導致在成熟后期穗粒發芽、霉爛,造成產量及品質的下降。玉米遭受暴風雨以后發生倒伏也是常有事情。其中以莖倒和根倒發生普遍,產量影響通常也比較小,莖折倒伏比較少見,但對產量影響最大,通常嚴重時要直接改種。2017年8月2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7時15分左右,突降大到暴雨,為近年來降雨強度最大一次。強降雨造成哈爾濱、綏化等地區農作物受災面積171萬畝,倒塌房屋172間,直接經濟損失3.2億元。
1.3 低溫凍害
低溫凍害是北方地區常見的氣象災害,在作物的生長階段凍害突然出現氣溫明顯偏低的情況,會破壞植物細胞質膜透性,使膜內電解質外滲,嚴重時將導致植株死亡,低溫還將導致大棚作物碳氮代謝失調,植株長得又細又弱易發生倒伏和感染病蟲害,抑制越冬作物的生長,使越冬作物返青和春季作物播種延遲。2018年9月9日清晨,內蒙古、黑龍江部分地區出現初霜凍天氣,黑龍江遜克縣克林鎮最低氣溫達零下2.7℃,導致大豆、玉米等農作物遭受低溫凍害。據統計,伊春、黑河、大興安嶺3市(地區)9個縣(市、區)6.6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89.2千公頃,其中絕收1.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1.4 冰雹
冰雹被稱為我國最為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當地表的水被太陽暴曬汽化升到空中,并凝聚成云,當遇到冷空氣,氣溫急劇下降就會結成較大的冰團,稱之為冰雹。在我國北方山區及丘陵地帶,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冰雹多且對農業危害巨大,輕者減產欠收,重則絕產。農作物在苗期若遭受冰雹,將會影響幼苗的正常生長,甚至需要重新補種進而延誤農事季節;若在灌漿成熟期遭受冰雹襲擊,則會直接影響并阻礙正常灌漿成熟從而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2016年6月12日,黑龍江省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等多地遭遇短時強降水、冰雹天氣。據初步統計,黑龍江省3個市6個縣(市、區)及1個農墾管理局受災人口4.3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230公頃、絕收面積25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885萬元。2017年五一期間,黑龍江省出現了大風和冰雹天氣,惡劣天氣造成農業和建筑損失慘重,據統計,共有4500余人受災,1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到700余萬。
1.5 雪災
雪災作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之一。雪災對越冬蔬菜造成不同程度的凍害,使早春蔬菜育苗出現死苗、爛苗現象嚴重,積雪過厚,會導致大批蔬菜大棚倒塌,從而使棚內蔬菜受災嚴重。春雪對于經歷了“暖冬”的越冬農作物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春雪,農作物將會失去抵抗力,造成大幅減產。2012年12月4日,黑龍江省民政廳發布該省11月30日-12月3日降雪受災基本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此次災害造成該省1600余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5公頃(溫室大棚59棟),全部絕收,死亡大牲畜92頭,死亡羊只271只,倒塌房屋9間,嚴重損壞房屋73間,一般損壞房屋334間,直接經濟損失828萬元。
2 氣象災害的防護措施
2.1 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與氣象的關系極為密切。充分了解當地氣候資源及特點,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科學規避災害性天氣帶來的損失,對于農業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改革耕作制度、布局作物生產、引進新品,因地制宜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并根據天氣預報安排好農事活動。了解掌握當地氣候分布特點及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進一步做好作物品種的合理布局,做到科學生產、科學防災。
2.2 多部門聯動,實施整體防御
氣象災害的防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協調各部門統一行動,實現有機聯動,才能真正實現有效防御。在災害發生之前,要氣象部門完成測報并及時傳達給其他部門,各部門要根據測報做好防范措施,當災害發生時,各部門要做好應急預案并及時實施應急救援,只有整體防御才能使氣象災害對農業及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危害最大程度的減少。
2.3 延伸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氣象部門必須不斷更新發展系列氣象服務產品。首先要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在災害發生前應發布一系列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災后實施跟蹤調查,撰寫災害影響評估報告。其次,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氣象部門應結合當地實情,開發出畜禽、農作物、大棚蔬菜等類別的氣象服務產品,另外,加強氣象決策服務,加強對農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及運用的氣象研究。
參考文獻
[1] 徐風霞,王琛.壽光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9):72-74.
[2] 曹志賢,曹志杰,紀新宇.氣象災害對法庫縣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7,37(22):36.
[3] 史秀成.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199,201.
[4] 許文亞,王棚,馬逸樂.氣象災害對德江縣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時代農機,2018,45(2):149.
[5] 曾娟.氣象災害對廣元市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鄉村科技,2017,(19):79-80.
[6] 王磊,白楊.北方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9):42.
作者簡介:鄭迪(1991-2),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賓縣人,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從事研究方向:綜合氣象觀測業務。
(作者單位:賓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