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紗
王國維是近世學術史上的奇才,經史、古文字、古器物、文學史、文學批評、詩詞駢散文,無一不精,并且以突破流俗、大膽創新的研究方法使文史哲學熠熠生輝,大放異彩。他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其思想代表的“境界說”更是學術界反復研究的優秀思想。在欒棟教授眼中,靜安先生是善于會通的人文學者。他“善于觸類旁通”,“一人而兼數美,求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而且他的學術符合人文學術的要義。“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涵養,培育求通化專英才的方略及其籠罩群言溝通壁壘的創制”,這些正是王國維的人文學智慧。
繆鉞曾經稱贊王國維:“能開新風氣,詩詞駢散文亦無不精工,其心中如具靈光,各種學術經此靈光所照,即生異彩。”
得益于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王國維自幼勤奮好學。7歲學四書,寫八股文;11歲跟隨學識淵博、思想通達的陳壽田先生學習駢文、散文、詩歌;16歲州試中秀才,與“海寧四才子”中的其他三位一起議古論今,臧否人物。受父親自學詩、書的影響,王國維也時常接觸一些新銳的思想。其父王乃譽在致族叔的信中談到王國維的學習興趣時說:“大兒(王國維)館于同城陳汝幀、沈冠英家。以其性訥鈍,好談時務,嗜古籍而不喜帖括……以期通達中西要務以自立。”知子莫若父,王乃譽的這段描述與王國維十分契合。
王國維是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他是將甲骨學由文字學演進到史學的第一人,他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古史新證》等,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歷史古籍)對比來研究,用卜辭補正了書本記載的錯誤,而且進一步對殷周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探討,考證方法極為縝密,論斷堪稱精審。王國維在中國哲學學科建構上也做出了巨大貢獻,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來梳理中國哲學所進行的開創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雛形。此外,他的《人間詞》與《人間詞話》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上久負盛名,他的美學思想是中國近代美學的第一塊理論基石,他的《宋元戲曲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關于戲曲歷史的書籍,更為研究界長期沿用。無論哪個領域,經其靈光所照,都呈現出嶄新的風采。郭沫若曾贊頌他:“王國維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的知識的產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