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那就是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厚的語言積累、較高的語文能力、高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及審美鑒賞能力、良好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濃烈的學習情感(學習情商)、較高的人文素養等。所以,教師在設計“學生課堂實踐活動”時,盡量兼顧以上素養,這樣的活動設計才是朝向終極目標的有效設計。
一、活動的設計要重視“基礎的語文知識”
現如今的語文課堂,好高騖遠的居多,務實樸素的太少,大家的活動設計似乎都偏愛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主旨情感的感悟等,而忽略了語文這門學科的“工具性”。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詞性、短語及結構、句式、句子成分、語病)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常見的文體知識(記敘的要素、人稱、順序、線索,說明的順序、方法,議論文的要素、論證的方法、議論文的結構等)、基本閱讀和寫作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二、活動的設計要關注“豐厚的語言積累”
語文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如字詞、成語、名言、俗語、諺語、熟語、古詩詞名句、典故、名人故事,等等,這要求老師持之以恒地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意識地不斷積累,這一點,在余映潮老師身上,我更是深有體會。余映潮老師的課堂特別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像《珍珠鳥》這樣的小散文,余老師會找出一大批美字雅詞,并以不同形式展現在同學們面前,有單字,有雙字,有四字詞語還有疊詞,當這些字詞分類規整好之后,學生們在讀寫之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豐厚的語言,毫不乏味,意趣盎然。
我的課堂中,也嘗試讓學生積累語言,慢慢摸索了更多的設計思路。我發現死記硬背這些東西,學生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如果我們能夠設計適當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積累語言材料,效果可能就會好得多。比如,我們可以設計限時寫字、搶記搶背、積累競賽、課外閱讀擂臺賽、名人故事講壇等形式來組織和實施這方面的活動。我們還可以考慮在語文課堂的某個環節中安排語言積累方面的活動,如課前摘抄積累成語名言等。
三、活動的設計要指向“綜合的語文能力”
一般認為: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瀏覽、默讀、朗讀、自由閱讀、集體朗讀等朗讀設計必須具備;仿寫、縮寫、擴寫、續寫、改寫等動筆的設計也要兼顧。此外語文教學還應當重視學生的議、評、賞等方面的能力。
這么多能力該怎樣體現在課堂活動中呢?我認為教師的設計必須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和高階思維。比如,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是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為初三學生讀完文章就可以初步把握“百合”執著、堅強的形象,于是有老師這樣設計語文活動:請你談談百合的形象,并說說生活中有沒有像百合一樣的人?學生的回答必然有局限性,而且大部分孩子會說到生活中的楷模,他們的精神多么高尚,多么值得自己去學習。雖然課堂中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精彩的發言也可以博得陣陣掌聲,但是這樣的活動設計放在思品課上是不是更合適呢?這樣的活動設計就不能指向“綜合語文能力”。
而又有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活動:百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假如你有這樣一束百合,你會送給誰,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呢?這樣的活動就能引導學生在語言表達中真正走進百合,理解百合精神。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語文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思維和表達的綜合能力。
當然也可以有第三種設計:請大家以“我愿做這樣一株百合……”為開頭,用散文化的語言來表達你對百合的情誼。這樣的活動設計既考察了學生對百合形象的理解,又提升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將百合的精神用詩化的語言表達出來,使課堂有了更多的語文元素,真正體現了“綜合的語文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想,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當我們用巧妙的語文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感受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在快樂的課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走進文本,提升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