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濤 張樹華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后所得出的基本結論與重大啟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歷經長期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成功開辟并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深入挖掘和闡釋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在歷史、理論與實踐層面的必然性與現實性,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歷史邏輯:黨的領導與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性。歷史地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在近代中國各種政治救國嘗試相繼失敗的基礎上,由中國共產黨開創并領導的,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政治發展路線圖。其從醞釀、誕生再到完善的漫長、曲折的探索過程,不僅承載著近代中國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百年夢想,更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尤其是改革一系列偉大實踐的光輝歷程,蘊含著清晰而又深刻的邏輯一致性與歷史必然性。
近代中國圍繞救亡圖存的百年奮斗歷程充分印證了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近代以來,圍繞救亡圖存這一歷史性課題,中國的不同階級、階層或其他力量都曾反復進行過各種探索與嘗試。然而,這些努力始終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落后局面。最終,在歷史和人民的共同選擇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不僅開啟了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階段,同時也為建立最廣泛的、真正的人民民主開辟了全新道路。建國初期,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賦予新生的國家政權以社會主義屬性,為當代中國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前提。同時,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根本、基本和重要制度也都是在這一時期陸續確立,它們共同為后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框架與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向成熟與完善。改革開放揭開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篇章。在充分汲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目標的重新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治化鋪平了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將以“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提升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方略的高度。從發展的戰略方向、目標、方式、制度化程度以及具體實踐等方面來看,經歷了建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傳承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正在沿著以實現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目標的歷史邏輯不斷走向完善。
理論邏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政治發展實際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其醞釀、誕生與完善的各個歷史階段,無不處處體現著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政治發展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理論邏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正是因為嚴格遵循了這一邏輯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才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政治發展實際的結合為開辟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種結合表現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國家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種結合表現為民主集中制原則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好了“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關系,既充分肯定、繼承了改革開放前奠定的制度基礎與正確經驗,又突出強調了新時期的基本立足點和發展方向,從根本上避免了重走封閉僵化老路的風險;同時,在借鑒吸收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時,堅持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內容不動搖。不論怎么改革、怎么開放,只有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好、發展好核心政治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避免走上改旗易幟的邪路。
“中國奇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科學性的最佳注腳。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總量飛速躍升并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創造了不折不扣的“中國奇跡”。對于“中國奇跡”的認識與評價,一些西方學者多將其歸結為經濟領域的改革與成功。實際上,除了經濟原因,中國的發展之所以能夠“風景這邊獨好”,更有其深刻的政治根源,即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一點不僅道出了“中國何以成功”的“總密碼”,也從理論邏輯層面深刻揭示了“中國奇跡”背后所蘊含的“政治密碼”。
實踐邏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改革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它以人民民主為旗幟和指引,以實現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目標,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鮮明特征。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本質特征與最大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大顯著優勢。黨的領導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得以確立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人民當家作主地位和依法治國不斷鞏固與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不斷加強、完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黨的全面領導的特點與優勢,從而既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真正落到實處,又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與必然要求。與人類歷史上其他類型的民主實現形式相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既全面超越了狹隘的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又實現了對馬列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借鑒與創新,是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最為真實、廣泛、管用的民主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與核心價值追求,要真正將人民當家作主落到實處,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以制度化、有序化的方式推進。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而作出的重要抉擇。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必須與堅持黨的領導和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相統一。一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得以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治化的進程才能夠有序推進;另一方面,從制度特色和內在要求上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也必須有機地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之中,從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能夠得到最為廣泛、真實的實現和保障。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