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學術委員會)
社會參與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之一,指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公民教育是培育人們有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明達公民的教育。從“社會參與”和“公民教育”的內涵來看,兩者有共同的指向,即讓學生具有當家做主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江蘇省某小學依托實踐活動開展公民教育已有近三年的時間。從該校的實踐經驗看,公民教育活動是培養學生社會參與這一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和有效的現實途徑。但同時也發現,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反思和改進,以增強公民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社會參與這一核心素養的發展。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是通過有組織地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社會參與這一核心素養的教育活動。
具體地說,一是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認識關注社會應該從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逐步增強小公民意識,關注社區的公共問題,了解相關的公共政策。二是通過社會實踐、問題研究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和實踐的能力。
該校的具體做法是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操作都按照以下六個步驟進行:
1.觀察社區中存在的公共問題及相關的公共政策。
2.由學生討論確定班級合作研究的問題。
3.分工合作,收集所要研究問題的有關資料。
4.共同研究制定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
5.報告方案,展示成果,邀請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開展聽證活動,將行動方案提交有關部門供決策參考。
6.總結(反思)活動過程。
在整個活動中,從問題選擇、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制訂方案到舉行聽證演示,所有過程都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擔當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的角色。
1.社會、教師和家長認識不足
在我國,一貫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這其中包括學生社會參與這一核心素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些思想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由于有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家長、社會,甚至包括教師,是不會重視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發現社會問題的。一些老師說:“我們把書教好,學生學習學好就行了,整天在外面搞活動就是自討苦吃。”有不少家長反對搞實踐活動,給學生減勁不說,個別家長看見教師帶學生出來就攔在校門口,讓學校保證他的孩子能考上某中學,否則不讓參加。這些認識和做法都成為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障礙。
2.學生對公共問題的不理智
學生受制于知識、經驗和社會閱歷,很少會主動關注公共生活,發現公共事務問題,偶爾面對一些公共社會問題,學生所采取的態度一般為兩個極端,要么就是置之不理;要么就是反應過于激烈,有些不理智的、過激的言論。學生對公共事務問題置之不理,說明學生的公民意識不足、對自我公民身份的認識不深,認為與自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公共事務問題反應過激的,則恰恰反映出學生處理公共事務的技能不夠,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確處理此類事務的方法、方式和技巧。
3.教師“代辦”搞“面子”工程
該校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各班級班主任擔任班級活動指導教師。搞活動勢必牽扯教師和學生的時間、精力,教師為了保證學科教學進度,經常會圖省事,越俎代庖,不愿進行方式、方法的指導。如收集資料這個環節,老師會自己通過在網絡上查找來包辦,比學生跑圖書館、找學者專家快多了。教師“代辦”行為在實踐活動步驟五模擬聽證會環節表現特別明顯。這一環節是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精華部分。主要是報告班級解決問題的方案,展示成果,邀請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開展聽證活動,將行動方案提交有關部門供決策參考。教師為了追求效果,常常是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助手。教師自己制作展板,自己做導演指導學生“擺拍”活動照片,就連在聽證會上誰誰該說哪句話都安排得一清二楚。教師在操縱,學生實為傀儡,學生的展示僅僅是浮華的表演。沒有扎扎實實的過程,學生沒有深刻的體驗,這樣的公民教育太過浮躁,這樣的展示越精彩,背離公民教育的初衷就越遠。
4.學校缺乏公民文化氛圍
在我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中,迷信權威、服從尊長,《禮記·樂記》中所言:“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意思是按照長幼、尊卑分出個順序來就都會得到適當的安置。我國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嚴重缺乏形成公民社會的公民文化。在校園生活中,強調“師道尊嚴”,學生必須無條件服從老師,否則是“大不敬”。該校開展的公民教育活動中,也出現了不少“長官意志”“家長作風”。學生對活動提出的建議和想法本來通過學生自主協商討論就可以決定,但實際上用與不用基本取決于老師。在這樣缺乏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其實是無形中培養了順從的“臣民”。
1.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需要家庭、社會、學校提高對公民教育的認識,形成工作合力,協同實施開展公民實踐活動。首先,要做通家長工作,讓家長們都了解這一活動的意義。可以給每位家長發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冊、合作通知書,增強家長配合學校開展活動的意識,認識到活動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性。家長們的思想通了,就會對活動的開展給予支持,甚至會在活動中利用自身職業、崗位、專長提供幫助。其次,在學校層面,為了配合活動開展,學校除應提高教師對開展公民教育的思想認識外,最關鍵的是改革和完善對教師的考核機制,比如帶學生出去搞活動的時間以1.2 倍的系數計入工作量,教師雙休日或節假日指導學生活動按加班計算,對指導活動優秀的教師進行精神和物質的獎勵等。還要善于盤活社會資源。公民實踐活動因為涉及公共社會事務、公共政策的收集、整理、完善,任何一個班級的課題實踐研究都不會只和哪一家單位接觸就可以完成,政府部門、立法機構、企業等都需要他們的策應和幫助。在活動中,可以充分動員社會資源,如班級內的家長資源,主動聯系、做好溝通,使家長樂意參與其中。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協作并產生巨大的教育合力,公民教育活動的效果才能彰顯。
2.引導學生積極理性參與公共生活
“理性和積極地參加公共生活”是中小學加強公民教育要特別注意的重點。這也是全部公民教育的一個歸宿——最終要讓公民積極理性地參與公共生活。在我國,每次政治事件發生的時候,民眾大致可以分成兩撥:一撥人“政治冷漠”,不管周圍發生什么事,都與我無關。這反映出我們的公民意識差、公民素養差。另一撥人則是“過激沖動”,根本不顧及自己的一些過激行為會對國家、社會和其他公民生活產生傷害。這兩類行為都是公民素養不成熟的表現。不理性地參與公共生活,關注社會問題的心態就會不公正,判斷問題的視角就會有偏差,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就會有偏頗,缺乏公正心、公平心,缺少公允度。要引導學生能夠通過積極地參與、冷靜地分析、有效地溝通最終達到理智地處理問題。
3.教師在活動中要學會“放權”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重教師進行教育,輕學生自我教育。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十分強調學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僅是“指導者”和“服務者”。教師要能夠做到當“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作為活動的一分子,平等參與到活動中,真正還學生以權力之杖,讓學生有主人翁的公民角色意識。

公民實踐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1)活動性。公民技能、公民意識的培養,必須放到具體可感的實踐活動中。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實踐、探究、再發現等環節形成自身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對學生的公民教育,需要通過小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才能逐步喚醒、激發和增強,要讓學生走入社會、走進生活,在活動的實踐參與中受到教益。(2)探究性。學生要以具體、真實的問題進行主題研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公民責任問題、公共政策問題,形成課題,運用主題探究的方法進行研究,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公民身份、公民責任的體驗,提升公民意識,形成解決公共問題的公民技能。(3)主體性。這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公民身份的確認,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責任感享受和擔當社會生活中的公民權利問題、公共政策問題、公眾利益問題,主動承擔起小公民的義務。活動效果的不斷內化,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自主能動性,不能單靠外力的推動。
4.創設和諧、民主的校園公民環境
在我們的校園生活中,學生的“話語權”常常被嚴重地剝奪。這樣專制的環境,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現代公民。要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校園生活,用健康的、講求公平正義的校園去培育、生成現代公民。
學校的每個成員要有自覺的公民意識。從校長到教師都有公民意識的自覺,只有造就一個有公民社會特質的校園生活,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培養公民。在師生關系中,如果教師還是居高臨下、師道尊嚴,這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造就的是奴性的臣民人格。在這種環境下進行公民教育可以基本斷定無效果可言。因此,在校園生活中,校長、教師與學生都應講制度、講權利的平等、講義務的分擔、講積極理性的公共生活的參與、講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相互包容,生成自主自律、平等互利、民主參與、開放溝通、自由創造和有較高公共精神的公民文化。
構建適合學生的學校公共生活。學校公共生活是學生理解社會,掌握適應社會、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橋梁。從內容上看,學校公共生活包括公益活動、公共沖突解決、公共文體活動、公共輿論、典禮集會和學生社團活動等。學生公共生活的重點是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在“社會參與”這一核心素養的三級維度中,有這樣的表述“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學校的公共生活,恰是通過與學生未來社會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敬業奉獻意識、團隊協作意識、民主平等意識。各類校園公共生活,務必要秉持民主、平等、公平、正義的現代公民社會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參與服務和奉獻的平臺,并賦予其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展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