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在費孝通的眾多著作中,第一本應該讀的是《花藍瑤社會組織》,這本書只有六七萬字,是在王同惠的調查筆記基礎上,由費孝通整理完成的。吳文藻評價說,用這么簡短的文字,層層剝筍似的把一個民族的文化,概括得如此完整和精練,這是費孝通作為功能學派的人類學家,第一次完整地將文化結構展現出來。
《花藍瑤社會組織》是費孝通第一本實地調查成果,《江村經濟》則是第二本。博士畢業后,費孝通立即返回戰火紛飛的祖國,于1938年10月底輾轉到達大后方昆明,任職于云南大學社會學系。
此后不久,費孝通馬上選擇祿豐縣的村莊開始了內地農村調查?!对颇先濉纷⒅仡愋图颖容^,代表著其文化研究思想的另一次躍進。如果說,費孝通第一個階段主要是想搞清楚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去調查,怎么去分析、怎么去研究的話,那么《江村經濟》及《云南三村》則代表他的文化研究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馬林諾斯基給《江村經濟》寫的序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敢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即《江村經濟》)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p>
馬凌諾斯基的話,第一層意思是《江村經濟》突破了文野之別,人類學此前都是調查研究野蠻民族的,費孝通一下子把它運用到了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第二層意思是此前的人類學研究都是所謂先進民族的學者,高高在上,以俯視的眼光研究落后民族或進行殖民地調查,而費孝通開拓了本地人研究本土、自己人研究自己民族的先河,“如果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的話,那么,一個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類學當然是最艱巨的,同樣,這也是一個實地調查工作者的最珍貴的成就”。
(知秋摘編自《光明日報》201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