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生
1909年,比利時圣母圣心會傳教士許讓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在甘肅甘北傳教區履職。許讓出版過一本《甘肅土人的婚姻》。1934年,這部著作引起中國學者王同惠的關注。她當時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讀書,師從吳文藻,專攻文化人類學。吳文藻稱許王同惠“天資聰穎,思想超越”,“是現代中國第一個作民族考察的女學者”。
1934年到1935年,費孝通和王同惠來往頻繁。“兩人從各不相讓、不怕爭論的同學關系,逐步進入了穿梭往來、紅門立雪、認同知己、合作翻譯的親密關系。”當時,王同惠正在翻譯《甘肅土人的婚姻》的法文版,未完成。其時,費孝通的法文入門不久,正為畢業考試中的第二外語犯愁,便將合譯作為強化學習機會,由此促成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一段譯林掌故。
1935年暑期,費孝通修滿兩年體質人類學,獲得據說是清華園人類學專業第一個碩士學位。遵其導師史祿國囑咐,得其本科恩師吳文藻幫助,得到進廣西大瑤山考察的機會。為便于共同調查,費孝通和王同惠在未名湖畔臨湖軒舉行了婚禮。婚后,他們同往太湖黿頭渚小住,在蜜月中譯竣《甘肅土人的婚姻》。誰知,天作之合,天又分之。瑤山深處一個黃昏,因向導失引,費孝通誤踏虎阱,身負重傷。王同惠星夜下山求援,途中墜崖落水,以身殉職。是日,他們新婚僅一百零八天。瑤山慘劇之后,費孝通生命旅程少有平順之日,多有動蕩、磨難之時。《甘肅土人的婚姻》譯稿亦成人世飄萍。
(楊琳摘編自《中外書摘》,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