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香萍
【摘 要】高職院校的微課教學有效性研究涉及多種因素:如高職學生的學情和學習特點、不同學科優質微課制作要求、微課教學管理等。為保證微課教學有效性,高職微課教學的老師們必須考慮到多種影響因素,全面系統地進行計劃和實施。本文基于文獻和實證研究,給出相應分析和方案。以期助力高職院校的微課教學。
【關鍵詞】高職院校;微課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434;G7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4-0153-005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60
Study on Microlectur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HIVC
——"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pective
PAN Xiang-ping
(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n Xiangping)
【Abstract】There are a variety of factors affecting microlectur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HIVC(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uch as students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learning habits,microlecture making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 subjects,microlecture teaching management,etc..In order to ensure microlecture teaching effectiveness,microlecture teachers in HIVC should bear the variety of factors ?in mind and make and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plans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Based on document and empirical research,the paper provides corresponding analysis and program to help push microlecture teaching in HIVC.
【Key words】HIVC;Microlectur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現如今,微課教學已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微課教學的有效性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高校學生作為微課教學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對微課教學現狀的評價及態度對高校微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針對微課教學的文獻已不少,但涉及微課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文章不多,聚焦到高職院校微課教學有效性的文獻幾乎沒有。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特點,高職教育也有自身特色,微課教學在高職院校中如何有效地開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本文結合文獻和實證研究,基于高職學生特點、深入不同學科分析微課教學有效性因素,提煉出重要的反饋信息加以分析,以促進微課教學質量。
1 概念定義
1.1 微課
微課程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簡稱OML)。國內胡鐵生給出最先定義:微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中所需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1]。該定義強調微視頻及相關資源的有機組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義:“微課”全稱“微型視頻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之有機結合體[2]。強調微課的資源構成、微課的制作途徑及教學過程。之后胡鐵生再定義: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3]。強調微課是視頻型的在線網絡課程,并支持多種學習方式(如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
1.2 有效教學
關于有效教學,宋秋前提到: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4]。余文森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就其內涵而言,發展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自愿地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5]。李學紅認為有效教學應該符合以下標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多向互動;為學生的主動構建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讓學生獲得對學習的積極的情感體驗。[6]。總之,有效教學表現為教學的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1.3 高等職業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6年制定、1997年3月推出的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1997)對高等教育階段,即第五層次教育,按照不同的課程計劃分為5A、5B兩類:5A為“面向理論基礎/研究準備/進入需要高精技術專業的課程”;5B為“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高等職業教育(5B),屬高等教育范疇,只是其課程計劃有特殊性。即它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的實際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向于實際工作并更體現職業特殊性;但它也同時針對某一特定的學科領域,不像中等職業教育那樣可只針對具體的職業崗位。我國《職業教育法》中所規定的“職業教育”是一個廣義的大概念,應將其理解為與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技術和職業教育與訓練”這一綜合名詞同義。這樣,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同時也應屬于職業教育范圍。
2 高職院校中不同學科下的微課教學有效性分析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學生中非高考生逐漸占了多數,學生的入學基礎、學習習慣等都較以前發生了較大變化。課堂教學尚且面臨的新的挑戰,更不用說對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的微課教學了。高職學生入學時的學情重新剖析應是微課教學設計的基礎。通俗點說,“新客戶”對應“新要求”、“新方案”。微課教學若不經過調查研究,常規地基于教材拍攝微視頻進行教學,可能會導致相應的微課學習流于形式,難以確保實效。
本研究以調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微課教學情況為依據,從師生角度,了解到不同學科下的微課教學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學生有效問卷數733份,其中男女比例約2:1。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每周在微課學習上的時間達到5個小時以上,學生對本校的微課教學滿意度為78%。以下是具體的分類說明和分析:
2.1 文科類微課教學
1)學生角度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部分文科學科做了微課教學嘗試,包括: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概論體系、學業發展與職業規劃、心理健康、軍事理論、韓語精讀、韓語聽說、韓語閱讀、大學生創新教育、環境管理等文科類學科。
文科類學科微課教學學生總體反饋意見歸納如下:
(1)微課的時長需要根據內容進行調整,一般不超過10分鐘;
(2)微課教學需要重點關注其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3)微課老師在講解時需保證合適的語速和表達的清晰度;
(4)文科類微課也關注相應的配套練習,以幫助鞏固所學知識點;
(5)微課教學視頻中知識點講解完畢后,要有知識點的總結。
文科學科微課教學情況反饋舉例:
2)教師角度
文科教師交流反饋:(1)在微課制作中硬件不給力,希望學校能配合解決;(2)在微課制作的技術方面,有不少困難,導致一些設計想法無法時間,影響微課的教學效果;(3)怎樣讓學生們通過學習微課從而提高技能?(4)有效評價學生對微課的學習情況沒有落實;(5)學生對文科類微課不太重視,自學意識不夠,需要不斷地叮囑和檢查。
2.2 理科類微課教學
1)學生角度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部分理科學科做了微課教學嘗試,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模擬電子技術、電工基礎、工程制圖、CAD制圖、機電一體化應用技術導論、機械基礎、智能制造、電工電子、工程化學、通信原理、鐵路信號基礎、通信工程制圖、Java編程、數據網組建、計算機等。
理科類學科微課教學學生總體反饋意見歸納如下:
(1)微課教學突出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和深度;
(2)理科類微課教學更要關注講解的語速和清晰度;
(3)微課教學能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全面細致地闡釋清楚,要說清楚是什么,還要說清楚不是什么,讓學生明確基本概念和原理;
(4)理科類微課教學要重視配套習題的量和對習題的詳細解答,簡化易懂;
(5)理科類微課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性說明及講課中的互動性;
(6)對于相對較難得理科類微課,教學中也要能關注基礎弱的學生,配以相應的教學視頻。
(7)對于關鍵技能的微課教學,要清楚地說明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
理科學科微課教學反饋舉例:
2)教師角度
理科類教師希望能進一步學習微課視頻制作技術,提高視頻效果;他們困惑如何在微課教學中模擬實驗室環境,將單一的內容講解形象化。理科類教師強調微課制作的構思設計對有效教學的重要性,提出實際應用比理論講解更重要。
2.3 藝術類微課教學
1)學生角度
我院藝術類學生人數不算多。同樣通過問卷了解到,67%的學生認為微課教學沒有達到教學目標,22%的學生認為基本達到,1%的學生表示完全達到。從學生反饋的各類意見看,藝術類的微課教學有效性也是遠遠不夠的,急待提高。
藝術類學科微課教學學生總體反饋意見歸納如下:
(1)藝術類微課的教學時長尤其需要控制好,要有合理性;
(2)微課教學關注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3)微課教學中講解的語速要適當和表達要清晰;
(4)微課需有配套練習和詳細的分析說明;
(5)微課教學視頻中知識點講解完畢后,要有知識點的總結。
(6)藝術類微課要特別重視藝術效果和畫質;
(7)藝術類微課教學中抽象內容表述的通俗性和系統性;
(8)微課教學體現互動性和創新性;
(9)微課教學資源要多樣性;
(10)微課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性。
藝術類學科微課教學反饋舉例:
2)教師角度
微課制作的技術問題是藝術類教師的主要困惑,他們感言學生對微課中體現藝術效果提出的要求有時很難解決,相應制作技術急需加強學習和練習,如此才能將美好的藝術構思通過技術呈現給學生,從而促進有效教學。
此外,針對各學科微課教學還需做到:
(1)建議微課學習追蹤和督促機制:微課這個新模式一方面可以方便學生的學習,但是另外一方面卻又讓學生覺得沒有老師督促從而放棄學習,要加強這方面的相關機制的建立,以確保學生的真正學習效率。
(2)建立方便的微課學習交流途徑:學生反映因為并不會經常登錄微課平臺,有時候在平臺上提出問題不能快速得到解決,希望老師可以建立QQ群等類似的非微課平臺的組織,縮短問題解決的整體速度,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3)高職新生入學后,各學科開課前需做學生的學科學情摸底調查和測試,根據學生的學科學情給出合適的微課學習資源和方案,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很好地“進步”。
(4)微課教學實施管理可以在學生中培訓出一批批管理隊伍,把握好學生的微課學習動態管理并及時反饋,做到師生協力,最優化微課教學的實際效果。
3 結語
通過調查研究,高職院校需根據高職學生的學情,結合不同的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做出有效的安排或調整。當然,在微課教學實施中,有針對性的學習激勵和管理機制是必須要制定的。以上調查研究結果可作為高職院校各類學科微課教學的參考,真正實現微課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1,(10):61-65.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R].2012.3.
[3]胡鐵生.區域性優質微課資源的開發與建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4]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版社,2009.
[5]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39).
[6]李學紅.區域推進課堂“有效教學”改革的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