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元
【摘 要】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居民區呈現出類型多、規模大、密度高的特點。同時,居民區內用戶的通信行為也已逐步由固定轉變為移動。而現有評估模式只是被動式的由用戶投訴才進行覆蓋建設,因此急需建立一套新的評估體系來解決“在哪里建”的問題,從而支撐居民區移動通信的信號覆蓋建設和市場發展。
【關鍵詞】居民區;移動通信;多維度;評估標準
中圖分類號: TN929.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4-02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87
Research on Needs Assessment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Coverage Construction in Residential Areas
FENG Xue-yuan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20000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residential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many types, large scale and high den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users in residential areas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fixed to mobile. However,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model is only passively constructed by user complaints, so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to solve the “where to build” problem, so as to support the signal coverage construction and market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mobile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s; Mobile communications;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criteria
1 背景介紹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居民區呈現出類型多、規模大、密度高的特點。同時,隨著移動通信的普及性,居民區內用戶的通信行為也已逐步由固定轉變為移動。
根據現網投訴TOP區域分析,目前移動通信的投訴區域主要集中在居民區。但由于居民維權意識的日益高漲,在居民區內以及周邊新建移動基站難度越來越大。而居民區內大密度、大體量建筑嚴重阻擋了居民區外宏站無線信號對居民樓室內的覆蓋,影響用戶移動通信感知。因此,在無法利用常規手段建設的情況下,研究針對性的改善居民區無線覆蓋方案迫在眉睫。而單一、被動的由用戶投訴問題反映才進行覆蓋建設,不利于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業務發展。因此,需要建立一種通過多維度數據關聯評估,主動的來解決“在哪里建”的問題,從而支撐居民區移動通信的信號覆蓋建設和市場發展。
2 居民區建設需求評估體系
居民區建設需求評估體系的建立是在以往單純從撥打測試以及投訴信息收集角度確認居民區深度覆蓋建設需求方式的基礎上,從場景信息、用戶價值、覆蓋信息等多個維度對居民區覆蓋需求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通過建立一套評估標準對居民區的覆蓋建設需求優先級進行排序,后續根據計劃投資以及建設情況按需進行建設。
2.1 場景信息
場景信息主要包括居民區建筑面積、居民人數、建筑類型等,從而決定了居民區的規模,社會效應,用戶體量和覆蓋建設成本。
該信息可根據地市居民小區信息表,對全量居民區信息進行整理,并根據地址信息完成經緯度定位和小區場景信息收集整理,同時結合高精度地圖,開展居民區地理化定位工作,建立居民小區現網和規劃基礎信息庫(包含建筑面積、占地面積、建筑類型等信息)。
此外對居民區周邊現網2/3/4G宏基站(500米內)以及居民區內已開通運行的小區覆蓋基站通過經緯度信息進行關聯,收集居民區域現網覆蓋資源關聯信息。
2.2 用戶價值
用戶價值主要對居民小區內高價值的用戶進行統計,數據源可來自經分系統。通過對高ARPU值用戶占比、明星終端占比統計定位高價值用戶區域,數據提取原則如下:
對現網(2/3/4G)居民區高價值用戶進行采集和處理:
(1)考慮居民區用戶比較穩定的基站小區占用時段為夜間,對用戶每日23:00-1:00占用時長最長的居民區小區計數;
(2)由于最終的高價值用戶需要定位到居民區覆蓋的周邊小區,因此根據用戶號碼統計單小區一周的關聯用戶數、ARPU值、使用終端等經分信息;
(3)根據居民區周邊關聯小區信息得到居民區高ARPU值用戶比例和明星終端比例(鎖定蘋果等高端品牌終端)等;
(4)考慮目前居民區需求主要側重于4G數據業務的覆蓋需求以及回落到2G的語音通話質量需求,高ARPU值用戶比例和明星終端比例數據的2/3/4G權重可暫設為4:2:4。
2.3 業務統計
業務統計信息主要包括居民區已開通小區覆蓋2、3G基站的業務流量以及LTE基站的倒流數據。前者表示現網2G網絡和3G網絡中業務流量較高的小區,從而提出了新建LTE網絡用以進行業務分流的覆蓋需求;后者通過經分數據來表征現網LTE用戶由于4G信號覆蓋不佳因素回落到2、3G網絡產生的數據流量(速率感知不佳),體現了LTE覆蓋建設的需求(小區級)。數據提取原則如下:
(1)高流量小區:提取網管2/3G小區覆蓋日均數據流量,對日均數據流量大于450M的現網基站進行標注;
(2)高倒流小區:提取經分現網4G終端用戶高倒流小區覆蓋基站進行標注(2/3G數據業務流量占比大于10%);
2.4 用戶投訴
搜集地市全量投訴信息,對其中投訴位置為居民區且投訴類型為4G數據業務類的投訴信息進行收集和處理。數據提取原則如下:
(1)對投訴原因進行分類,排除非網絡覆蓋原因造成的用戶投訴;
(2)通過網絡投訴平臺對投訴表中的規范地址信息進行經緯度定位,從而關聯居民區信息庫;
(3)對單個居民小區近6個月的累計投訴量大于5次的居民區進行標注;
2.5 覆蓋信息
覆蓋信息主要來自于MR弱覆蓋和測試弱覆蓋兩個網絡覆蓋類數據。前者表示用戶感知的采樣點電平特征,后者表示居民小區周邊重要道路的覆蓋情況。
MR覆蓋信息需要結合MR地理化定位技術以及室內識別技術進一步確定居民區小區內的弱覆蓋采樣點比例:
(1)通過MR地理化定位技術,將LTE的MR采樣點投影到柵格內,并根據地理位置與對應的居民區進行關聯。
(2)進一步通過MR室內識別技術,統計居民區內的室內弱覆蓋比例。
其中MR室內外識別技術是進行室內用戶及室內MR甄別并進行室內精準規劃的基礎,該技術綜合利用室內MR指紋特征、用戶的位置變化、移動速率、主服務小區變化率、RSRP水平等多個維度進行判決區分MR的室內室外屬性,通過統計室內MR的電平分布判斷柵格內樓宇的室內覆蓋水平,為后續的多數據源關聯分析奠定基礎。
此外如何區分室內、室外用戶。對于室外用戶的判別,通過MR進行室外、室內用戶區分,是以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軌跡特性進行區分的。目前按照主小區切換特征、總小區數量特征、室內外電平強度特征的順序依次判決。首先,根據主小區切換特征,找出室外用戶;其次,依據總小區數量特征,找出室外用戶;最后,依據室內外電平強度特征,找出室外用戶。
3 居民區建設需求評估標準
3.1 居民區建設需求評估標準研究
對居民區MR、規模、價值用戶、業務流量、投訴等多維度數據進行關聯,并根據各個維度數據的權重以及地市居民區深度覆蓋不足,需側重解決覆蓋問題的現狀,對地市居民區覆蓋建設需求建立一套評估標準,按照該標準對居民小區進行加權打分,通過分值高低區分居民區覆蓋建設優先級。評估標準可包含下列評估項:室內MR采樣點數(v1)、室內電平均值(v2)、<=-113dBm采樣點比例(v3)、容積率(v4)、室內采樣點占比(v5)、ARPU值大于100元占比(v6)、倒流比(4G->2G/3G)(v7)、2G日均流量(v8)、投訴量(v9)。最終評分為各權重因子(w)*各評估項(v)/各評估項基準值(r)的總和。初始權重因子(w)可以都設為10,將其中的重點項目設置為20(比如投訴設為20)。
在實際使用該評估標準時,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特點,對其中的各個評估項給出不同的權重因子(w)和不同的評估項基準值(r),以此輸出符合要求的評估結果。同樣的,也可以根據需要增減評估項,對該評估方式進行拓展使用。
3.2 居民區覆蓋建設需求評估應用案例
以某地市密集居民區域為試點開展居民區覆蓋建設需求評估應用。
根據居民區基礎信息檢索,區域內共有居民區20個,按照“居民區覆蓋建設需求評估標準”,通過梳理評價居民區覆蓋建設需求和優先級,得到總打分最高的四個居民區如下:春陽花園(193.17分)、天美小區(180.63分)、天城四村(157.50分)、虹飛新城(119.53分)。后續建議對總打分高的居民區小區進行重點排摸與跟蹤。
3.3 室內多維度精確規劃
在居民區覆蓋建設需求評估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基于多維度數據分析的高價值室內樓宇覆蓋需求定位技術和精確規劃方法,通過多維度數據的關聯應用,解決目前LTE網絡建設面臨的“在哪里建”的問題,從而支撐工程建設和市場需求,加強深度覆蓋,提升客戶滿意度。
室內多維度精確規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1)柵格多屬性聯合賦值:在MR柵格化的基礎上,將室內MR采樣點比例、流量、投訴、價值用戶、等多維度數據也賦值到柵格上,以柵格為單位輸出高價值弱覆蓋需求區域。
(2)建筑物識別及價值判定:在高價值柵格確定的基礎上,通過高精度三維地圖對建筑物進行覆蓋情況評估,通過MR和仿真確認精確定位弱覆蓋需建設的樓宇(樓層),并結合地圖信息輸出相關建設需求樓宇名稱和經緯度信息。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以往單純從撥打測試以及投訴信息收集的被動方式基礎上,從場景信息、用戶價值、業務統計、用戶投訴與覆蓋信息這五個維度對居民區覆蓋需求進行綜合評價,每個維度給出了一定的判斷標準。隨后通過建立一套評估標準對全量居民區進行評估打分,從而主動的發現問題,對確有覆蓋需求的居民區可以提出高優先級的建設規劃,為后續的計劃投資與建設提供了實施依據。此外,該評估體系也可根據需要拓展到其他各類建筑的覆蓋需求評估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蔣遠,湯利民等.TD-LTE原理與網絡規劃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肖開宏,皮和平,張良德等.LTE無線網絡規劃與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