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孽子》一書及其英譯本的相關副文本內容進行比較研究,全面解讀譯者和出版社在譯介過程中的思路和策略,從而指出副文本對翻譯研究的重要性,進而提出翻譯過程中要多注意考量副文本這一要素。
[關? 鍵? 詞]《孽子》;葛浩文;副文本
一、引言
《孽子》是著名作家白先勇歷經十年寫成的一部小說,由翻譯家葛浩文英譯為 Crystal Boys,并在美國出版發行。
副文本的概念最初由法國文藝理論家熱拉爾·熱奈特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熱奈特根據副文本與文本之間的空間關系將其分為內文本和外文本兩類:前者與文本同時出現在書籍中,包括書名、封面、出版信息、序言和注釋等;而后者并不直接出現在書籍中,主要包括對作者的采訪、日記、訪談、書信、出版社的廣告和海報等[1]。副文本和正文本共同組成文本。因此,在研究翻譯文本時,我們不但需要研究分析正文本,而且需要研究副文本,因為副文本因素也參與譯本的生成。本文將以《孽子》及其英譯本的副文本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分析,解讀譯者和出版社在譯介過程中的思路和策略,進而探討通過副文本研究譯本的重要性。
二、《孽子》及其英譯本的內文本比較
(一)封面
《孽子》的封面主要包括:書名、原作者簽名以及出版社名稱。原文封面是一幅抽象畫,圖中一人全身赤裸地趴倒,四肢截斷,扭曲地癱在地面上,腦袋消逝在一片墨汁般的陰影中。該封面暗示了主人公最后悲慘的結局。而英譯本的封面上包括:圖畫、書名和作者姓名。英譯本的封面圖畫是一個男子的半身肖像,他面容俊朗、目光深邃,衣襟半開,露出胸膛,緊握拳頭。與原作相比,新增的畫面直觀地展示了一個東方男子的意象,該意象直接傳達給讀者一個信息,那就是該作品將圍繞男子的故事展開,這就十分貼合原作的“男性”主題。將書名和封面圖畫結合來看,無論是中文的“子”還是英文的“boys”,都直接告訴了讀者,該書的主角是男子,這一“男子意象”的副文本信息也和書名十分契合,在書名和圖像的雙重意指下,譯文讀者一看到封面便會產生好奇的心理和探究的興趣。而封面上健碩的胸膛所展示出的健美體格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觀念,也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隱含的暗示:該書將要講述的是男性群體。原書書名“孽子”被譯為Crystal Boys。從形式上來看,漢語是由“孽”和“子”兩個漢字構成,英譯則由兩個單詞組成,譯文和原文保持了形式的對等,而且簡樸流暢的兩個詞讀起來節奏明快,音韻自然和諧。同時英譯名開門見山地點明該書的中心人物,這也更符合英語簡明直接的文化特征和語言風格。
通過分析可見,出版社對譯作的封面設計巧妙地以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視野為導向,吸引譯文讀者的注意。
(二) 宣傳頁
原文的宣傳頁上主要介紹作者生平、代表作和成就。
譯本的宣傳頁中特意加了一份小說主要人物的簡介。譯者把小說中出場的人物列出來,這有助于讀者很好地厘清人物關系,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讀者也會更有信心和興趣購買和閱讀此書。
宣傳頁同樣介紹了作者生平和文學成就等,還特意指出一些文學評論家對作者的評價和肯定。同時,還指出了該書曾被改編成電影,這就能極大地吸引讀者一窺此書。此外,宣傳頁也對譯者做了詳盡的介紹,以凸顯他在中文上的造詣和超卓的翻譯技藝,從而向讀者保證譯文的質量。
可見,前后宣傳頁中這些信息的設定都受到了譯語文本所在的目標語文化語境中諸如主流意識形態和出版社促銷需求的影響。
(三) 序言
和原文的序不同的是,譯本的譯序是由譯者撰寫的,對小說英譯時的拼音使用進行了解釋,還介紹了小說中一些方言的用法。
由此可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選用的方法策略都是經過斟酌的,目的是保證讀者閱讀的順暢,從而提高了讀者對譯本的期待。
(四)封底評價
原文沒有封底評價,而譯本的封底主要給讀者提供了五大信息:1.簡要介紹主要故事情節。2.《孽子》的成功發行,以及該書被搬上銀幕后取得的極大成功。3.作者的代表作,以及學貫中西的教育背景。4.譯者憑借其資深的教育背景和杰出的學術造詣,在漢語和英語之間游刃有余。5.美國書評雜志以及評論家對該書的褒獎。這則評價不僅說明了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而且它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熒幕上的成功都極大凸顯了該書非凡的文學價值。各界對該書的評價更是對該書的直接肯定。總之,出版社希望通過這些評價吸引更多的英文讀者。
三、《孽子》及其英譯本的外文本比較
(一)文學評論
副文本的書評,主要是指各類學者或者文學批評家們從各個角度對特定文本的評論。知名作家章詒和評論說:“我一直說,先勇是華文文學當今第一人。”[2]又如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說:“白先勇是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在藝術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后期小說相比或超越他的成就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也不過五六人?!盵3]出版社和發行商把這些權威性評論作為推介原作和譯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這類副文本有助于引導讀者進行閱讀選擇,并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
(二)讀者的評價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日益成熟和發展,我們很容易通過互聯網搜集到大眾讀者的反映和評價。其中,網絡書商的網站是普通讀者評價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因此,本研究從當當網上搜集到1829條中文讀者的評價,絕大多數讀者都為白先勇的文字造詣所折服,很多讀者感嘆在讀完該書后對漢語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而對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梢姡摃玫搅酥形淖x者的正面評價,其情感也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在美國的亞馬遜網站,本研究共搜到14條英文讀者評論,評論大多肯定了原作者的寫作技巧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認為該書給讀者展示了另一個凄美的國度。但是,其中有3條評論都提道:“在翻譯的過程中,漢語的語言美喪失了?!边€有1條評論建議譯者能夠加上一些軍事方面的注釋。另有兩位讀者建議其他讀者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去讀原作,因為原作更為精妙。從為數不多的評論來看,英譯本在美國遠沒有達到轟動的讀者效應。從評論的內容上看,原文讀者大多注重作品細膩的文筆、跌宕的故事情節、發人深省的文學情懷以及文化理解等,而譯作讀者卻較多地被譯文中的一些文化翻譯的缺失所困擾,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忠實傳遞原文意思,更要注重傳遞原文的文化與內涵。
總而言之,經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副文本因素可以極大地引導譯文讀者的期待,有助于譯本被讀者更好地接受和提高出版社的銷量。但是,從外文本的比較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英譯本在譯文讀者中的影響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讀者對譯文的接受認可程度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高。
四、結語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大量優秀作品被譯成外語,這些作品涵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思想等各個方面,是譯語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但是這些作品在國外的接受度并不樂觀,我們當前的文學外譯形勢還是很嚴峻。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除了嚴格把控譯作正文本的質量外,也需要重視副文本相關信息的設定。這些副文本成分是傳遞中國文化的名片,如何讓這張名片脫穎而出,從而使得譯作讀者對“中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一探“中國”的內涵,這就需要我們譯者能夠把正文本和副文本有力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宣傳和弘揚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Genette,G.Paratext: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J.E.Lewin.tra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2.
[2][3]白先勇.孽子[M].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03.
作者簡介:姚玲,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