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敦紅
一名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于解決群眾的難題,是不是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最終取決于是不是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如果“三觀”不正,遲早會出問題。能夠包裝一時,包裝不了一世。
第一,對人民要敬畏,對百姓要關愛。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面前,在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面前,個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渺小的。只有骨子里對人民有敬畏感,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只有擺正自己與群眾的關系,才能真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盼。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階層差距、部門和行業收入差距依然不小,這說明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對上級領導不能搞“官本位”。封建主義流行“學而優則仕”的以官為本,資本主義鼓勵以錢為本,而社會主義則應是人民當家做主的以民為本。一名領導干部如果把做官、保官、升官作為人生追求,為謀求個人升遷挖空心思請客送禮、拉關系找靠山,甚至弄虛作假、行賄受賄,就喪失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官本位”的要害是權力欲,是個人主義,其信條是“有權不使,過期作廢”“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不怕得罪一萬人,就怕得罪一個人”等。如果容忍這種現象存在,就是最大的政治腐敗。
第三,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當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必須意識到權力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約束。領導干部職位越高,責任越大,越應該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無數事實證明,權力是一把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毀滅的“雙刃劍”。領導干部理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人民的要求。那些把權力變成商品的官員,最終是要走向人民的反面的。
第四,政績和敗績有時只有一步之差。現實中我們常感受到這樣一種奇怪現象,就是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一套發展和改革的好思路、好政策,但很多事情往往是熱乎勁
一過,一切還是老樣子,以至出現“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以講話落實講話”的怪圈。究其原因,與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不正確有關。什么叫政績?政績是能及時解決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是善于解決謀發展、搞改革、惠民生、保穩定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是“功成不必在我”、能為后任打下良好基礎的實績和口碑。政績應該是為黨和人民踏實工作的業績,是經得起群眾、實踐、歷史檢驗的功績,而不是出于私利、只做給上級看,其結果是勞民傷財的“敗績”。
我們黨是靠求真務實、埋頭苦干起家和發展壯大的,新時代也只能靠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成就偉業。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是求真還是“造假”,是務實還是“漂浮”,歸根結底是由其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決定的,是由其黨性修養和政治品質決定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黨以至一個人,要想取得進步和發展,只能靠扎扎實實的工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耽于幻想或投機取巧是不行的。我們今天從事的是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完成如此艱巨偉大的事業,來不得半點虛華和浮躁。否則,任何宏偉目標和漂亮口號都是空談。
領導干部是否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關鍵在一級帶一級,要害在層層抓落實。要把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貫徹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去,上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抓而不緊,等于不抓;抓而不實,等于白抓。現在,從上到下缺少的不是發展思路、宏偉目標和口號提法,而是缺少一件一件、一項一項去狠抓落實的風氣和氛圍。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必須要求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真正從會議、文件、講話中擺脫出來,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研究解決發展、改革、民生、穩定等重大問題上,在全黨形成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的濃厚氛圍,使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