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
日前,我國國家安全機關公布三起境外網絡攻擊竊密事件。與以往相比,最顯著的進步是國家安全機關、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以及紀檢監察部門實施了有效的綜合協作,不僅處置了安全風險,而且進行了追責與問責處理,并將相關事件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予以充分的信息披露和說明。這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政府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域的綜合治理能力取得的顯著進展。
上述進展,可以看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4·19”講話精神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如“4·19”講話中明確指出,網絡安全的本質在對抗,對抗的本質在攻防兩端能力較量。從2010年希拉里宣示要將社交媒體當作推進美式價值觀的外交工具,到2013年斯諾登披露“棱鏡”系統,側面證實華盛頓近似無節制、無限制地濫用網絡監控能力,再到2017年由美國國家安全局網絡武器泄露誘發的全球勒索病毒攻擊。在網絡空間持續發生的攻防實踐表明,無論是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抑或是網絡空間流動的信息,又或是持續在網絡空間累積的戰略性數據資源,以及用戶在網絡空間的行為,都持續不斷地面臨著復雜安全風險的沖擊和挑戰。主權國家的核心利益,即國家安全和發展,日趨深刻地與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發展,相互滲透,相互綁定,相互影響。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來說,超越單一議題領域,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尋求實現包括國家在內的各方共同參與的綜合保障體系,以更好順應信息技術革命內生要求,實現安全和發展的均衡,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2016年以來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尤其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決策上的系列重大變化,賦予貫徹落實“4·19”講話精神,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以更加宏大的歷史意義和更高的戰略價值:無論是特朗普政府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還是美國政府針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行動,都顯示當前美國政府及戰略精英,把回到冷戰當作應對所謂“中國崛起”挑戰的基本套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則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乃至整個國家安全領域,被塑造成為具象化的“中國威脅”,供焦慮的美國精英投射自己交織著狂躁和絕望的不安全情緒。
面對復雜的安全環境,在“4·19”講話精神的指引下,中國也在持續不斷地為構建和完善網絡空間防御能力做出積極的努力。2019年的兩會期間,有兩會代表提出提案,嘗試從規劃、預算、問責三方入手,推進以系統性的能力建設為目標的全面建設,形成動態綜合的網絡安全防御體系,并從將網絡安全有效運行起來的構想出發,通過提供充分預算保障,定崗定編定責,落實完善問責追責等方式,形成覆蓋事前積極預防,事中有效應對,事后問責改進的完整體系。而在本文開頭提到的新聞,可以看做是相關建議的初步實踐。顯然,堅持貫徹落實“4·19”講話精神,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工作實踐,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中國也將在此過程中,朝著網絡強國的目標,奮勇前進。▲(作者是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