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尤其牽涉到特殊職業、合同具體條款及其他涉及勞資雙方利益時,就更不是簡單一跳那么簡單了。
據了解,這起勞動爭議案還在等待法律判決,現在律師根據法律規定和現實問題先行作一下分析,一句話,要依據法律看待具體個案。
這起勞動爭議案確實有賴于《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解決。當事人周池找到這一條算是找對了。但找對了還得看怎么理解、如何引用。“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這確實是《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內容,但這一條的全部內容是:“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對照這一條,我們看周池辭職究竟要不要給單位賠償。律師認為,盡管《勞動合同法》確有這條規定,但這條規定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勞動人事爭議。這條規定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受聘人員經聘用單位出資培訓后解除聘用合同,對培訓費用的補償在聘用合同中有約定的,按照合同的約定補償。周池去培訓前與單位簽了合同,而且被明確告知,如果違約辭職,必須按照合同的約定承擔責任。就是說,周池同意雙方關于培訓費用的補償規定。他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辭職,單位要求他作出賠償,與《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并不矛盾。至于這一條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指的是“雙方在沒有簽訂合同或協議的情況”,周池和單位簽了合同,雙方就得按第二句話來解決問題。這是律師的看法,這起爭議案該如何解決,最終我們還得看法院怎么理解和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