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納
他們心有精誠,手有精藝。
他們技高膽大,巧奪天工。
他們守護經典,攻堅創新。
他們練技修心,兼濟天下。
他們來自不同行業,用極致追求,書寫新時代匠人精神。
系列專題——
為您講述新時代大國工匠。
“營口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不干燥,特別適合居住。海鮮好吃,交通便利,治安環境好,我以后就在營口住了,就在營口買房子了。” 項明亞對營口的喜愛從不掩飾,又充滿了煙火氣,如果不是把心和事業都留在這座城,像他這樣一個棱角分明的漢子恐怕很難如此袒露心聲。
2014年春節的余溫未散,項明亞便到營口忠旺鋁業有限公司就職,由于有著豐富的電解生產和管理經驗,初任便是電解分廠一車間工區長。家人原本是不支持項明亞離開撫順老家,獨自一人搬來營口工作的,不過聽他說是來這做“領導”就隨了他的心愿,畢竟在一線從事電解鋁生產危險性高、責任重大,家人希望他能換個輕松一些的崗位。
項明亞并沒有把實情全告訴家人,只有他心里有數,新工作一定更艱巨。
項明亞剛到營口忠旺鋁業有限公司,新建廠房和電解槽還在建設階段,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帶領著工友們進行監制工作,這可不是在辦公室指點江山就能完成的工作。電解鋁是通過強大的直流,在近1000攝氏度的環境里,把電解槽內的氧化鋁通過化學反應,還原成鋁的生產方式。這期間要經過多道難關,即使是建設中的電線、磚石都必須監督和測試到位,稍有疏忽就會為將來的生產埋下安全隱患。
母線焊接質量直接關系到以后電解槽的生產指標,這也是項明亞最關心的項目,“對于電解鋁生產來說,電纜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樣重要。”所以,項明亞每天都會在施工現場緊盯著執行標準,不準有絲毫誤差,經常連飯都顧不上吃。有工友心疼他,勸他去休息,都被他一句“萬事開頭難,我更要以身作則”擋住了。其實,他并不是有意拒絕工友們的善意或擺出領導的架子,而是坦率心聲。“放心不下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就喜歡看廠里的變化,感覺它就像一個會長大的孩子,我必須把它照顧好才行。” 項明亞對工作的熱情,也輻射到身邊的工友身上,每個人都恪盡職守。
通電測試是母線焊接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廠里領導、施工單位還有工友們都提著心,唯有項明亞此時卻表現得很放松,用他的話講:“這檢驗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付出。” 在通電測試中,一次通過,并且各點位壓降在同行中最低,創造了這項工程的新紀錄。
項亞明把通電成功的消息告訴撫順的家人,因為喜不自勝,說漏了嘴,家人才知道他在營口的工作原來頂著這么大的壓力。“在一線干了30年,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活兒干好,從來沒動過離開的念頭。”項明亞對家人往往是報喜不報憂,家人也知道他對工作的執著,只好隨了他的心愿。
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項明亞的心總算是在營口扎下了根。在基建與電解槽驗收合格后,他繼續全身心的投入到廠區的啟動工作中。同年,電解分廠一車間順利啟動,實現了營口忠旺廠區生產的平穩過渡。項明亞沒有辜負工友們的信任,廠領導也慶幸在他的身上押對了寶。
其實,項明亞在來營口工作之前,就已經是名滿鋁生產行業的大咖,他曾多次獲得撫順鋁廠先進工作者、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有色系統技能大獎等榮譽。如今,年過五旬的項明亞選擇從國企到民企工作,這對他來說確實是一次新的挑戰,尤其是要卸下身上的光環,這更是常人所不能的。不過,項明亞卻不這么認為,“這里是不同的天地,一定能有一番新的作為。”而且項明亞從不把榮譽看做資本,在他眼里,生產中積累的經驗才是最大的財富。
1983年,項明亞從撫順鋁廠技校畢業后,一直在撫順鋁廠工作,從電解工、作業長、班長、作業區副區長,直至作業區區長,電解鋁生產的每個環節他都親身經歷。不只是在撫順和營口,還有河北、內蒙古,甚至伊朗都有他參與建設和啟動工作的電解鋁生產廠。
2002年,撫順鋁業有限公司第一電解鋁廠200KA新型電解槽啟動階段,項明亞被委以作業區區長的重任,參加了啟動方案的制訂。“新型電解槽的未知因素太多,大家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項明亞初始學歷不高,但他從未間斷過學習,讓書本里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互補互助,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工作方式。“電解槽的施工暗含很多隱蔽工程,一旦投產,那就無法改變、無法處理,所以必須將所有問題都想在前頭。” 把尚未發生的生產,預先在自己的腦海里生成一個影像,然后再尋找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項明亞這種思維方法如果用現在流行詞來描述,大概就是模擬現實。這是他的獨門技術,也是20年經驗的沉淀。
在電解槽啟動過程中,項明亞一直守在調控臺前,眼手齊動,為的就是預先對電流分布以及槽內各處焙燒溫度及時做出調整,使作業區的所有電解槽在焙燒過程中都達到了均勻、平穩升溫。在他與全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第八作業區24臺鋁電解槽全部一次啟動成功,一躍成為廠里的生產主力。
項明亞成了廠里的名人,很多青工慕名前來學藝,一時間,第八作業區成了廠里人氣最高的作業區。而這時的項明亞自以為還不擅長教導別人,“把自己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項明亞開始有意識的觀察和總結自己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并提出適當降低電解槽外圍壓降的技術創想。他的想法一經實驗,立刻得到了證實,在外圍壓降下降后,產量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為電解槽保持較高的有效電壓和合理的極距提供了條件,使電解槽比從前更平穩高效生產。項明亞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工作日常變得不再平常,也實現了“做更好的自己”的初衷。而他也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工友們心里傳播和踐行“勵精圖治、創新求強”企業精神的最佳典范。
2011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鋁行業在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的大環境下,經歷了長達4年的低迷期,鋁價格近乎腰斬,大部分鋁企虧損嚴重。在這一背景下,國內許多大鋁企紛紛受到重挫。但在此時,總投資80億元的“忠旺鋁業年產86萬噸高精鋁項目”卻在營口啟動,項目達產后將成為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世界級高端工業鋁材及深加工制造基地。
項明亞被忠旺的逆勢魄力打動,“危險和機遇總是并存的”他相信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靠質量而不是單純靠產量,鋁業才能健康發展”。2014年,項明亞做出了同樣有魄力的抉擇,來到營口,繼續自己的事業。
確保第一車間實現穩定生產之后,項明亞被調到電解分廠二車間任副主任一職。這又是一次臨危受命。二車間項目試生產后,由于前期對技術條件把控不精準及原材料出現質量問題,營口忠旺鋁業電解分廠二車間500KA系列電解槽生產異常,出現了槽溫高、火苗黃、碳渣多等一系列影響生產的難題。若不及時解決,不僅影響生產,嚴重時甚至會發生安全事故。
項明亞一到現場便開始調試工作,此時穩住正在暴躁的設備是最重要的。但忙到黃昏仍不見成效,項明亞知道這項工作必將是一場持久戰,索性讓工友們先回去休息,自己要再觀察一會兒設備的運轉情況。結果到第二天,工友們陸續到達單位時發現,項明亞依然在現場,雖然一夜未眠,但仍然神滿氣足地盯著儀表。工友們勸了幾次,項明亞終于同意回家休息,但不出一個小時,他又回到作業區,而且這一次還把被褥帶了過來,打算開始對設備進行24小時的監護。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項明亞吃住都在廠里,而且每天睡不到5小時。在他和工友的共同努力下,二車間的生產運行終于趨于平穩。
在電解車間,使用過后的殘極材料一般都被當做廢料堆放在廠房里,不僅煙氣大、粉塵多,嚴重影響工作秩序。如果對殘極進行二次利用,又會增加一倍以上的勞動強度,得不償失,所以這一直是鋁電解行業的難題。在與車間朝夕相處的一個月里,項明亞掌握了更多生產中的一手資料,在反復構思和測算之后,他發明了“熱殘極不落地倒換法”,這套理論若能成功在廠內推廣,每年將節約近800萬元。
2017年,項明亞的工作再次發生變動,他被調到電解分廠四車間任車間主任一職,負責電解四車間的啟動籌備工作。在他的領導下,車間僅用半年時間,就順利驗收,“熱殘極不落地倒換法”的成功應用,終于實現了生產現場一塵不染,生產中節能高效的理想。同年,他被授予“營口市金牌工匠”的稱號,這是對他工作成績的認可,同時也是他的另一個起點。
“沒什么問題是師傅沒見過的,更沒有什么問題是師傅搞不定的。”如今,項明亞已經是中國鋁生產行業里的名師,盡管很多徒弟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但他們遇見棘手的問題,仍然會第一時間想到師傅。從業30多年來,不管在技術上,還是管理上,不管在撫順鋁廠還是在營口忠旺,項明亞都能做到細心教授,毫無保留,先后培養了林偉、宋榮輝、李國強、劉國棟、劉輝等優秀青工,現在這些人遍布全國各個鋁廠,在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都能占一席之地,營口忠旺電解二車間的劉國棟在他的悉心傳授下已經完全掌握了“熱殘極不落地倒換法”,為鋁電解發展培養了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