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平
如果有一天,我退休了,會過怎樣的生活?
這個問題,二十幾歲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不會想。
三十幾歲,事業剛剛起步的中堅一代不會想。
四十幾歲,上有老下有小,甚至剛剛生了二胎的中年人,會替家里的父母稍稍擔些心事。
五十幾歲呢?60歲、70歲,甚至更老的一代人呢?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人要保持健康包括三個方面: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會的健康。三者缺一不可。而退休這道分水嶺卻在一日之間,讓勞心勞力一輩子的老人,面對人際關系缺失、社會存在感驟降帶來的心理落差。
幾乎是出于本能的社交愿望,讓指尖上的老年社交得以建立。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與關注老人身體健康同樣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比給老人買東西更重要的,是做好他們的“網管”。
工作,給人以行使權力的存在感,充實光陰,覺得自己被社會需要的同時,建立相對穩定,并彼此認知的社交關系。
退休,讓老人在一日之間,告別過往幾十年的生活方式。不再被需要、經濟上難以維持之前的水平、身體日漸衰老等原因,讓老年人比之年輕人更渴望社交,卻又很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封閉自己。
退休之后不愿意出去交朋友,在心理學上叫“角色固著”,就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原來固有的角色當中。先是因為失去了自己,然后才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退休之后,老人相當于突然進入了新的社會,他們在心理上急需找尋新的人際圈。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社交媒體的出現,讓老人在跌跌撞撞中,擁有了打開社交的方式。盡管他們看上去可能偏聽偏信,難以甄別謠言的真偽;他們對社交軟件操作生澀,甚至連基本的隱私意識都相對缺乏。
然而,不得不承認,社交媒體,為老人開啟了退休社交的大門。社會學家表明:社交媒體,確實為退休老人帶來了幸福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克服了退休帶來的老年恐懼。
指尖上的老年生活好還是壞?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需要在社會的發展變革中不斷適應新的環境。對于身體日漸衰退的老人來說,社交媒體讓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維持與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學、老鄰居的交流,甚至讓他們省卻很大的體力成本,試圖更多地關注親人的生活日常。
不僅如此,隨著科技的發展,指尖上的社交,也讓老年人可以享受電子掛號、健康咨詢、送餐等更為便捷的服務。
然而,因為年紀漸大,與社會脫節,常常可以看到老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網上流傳的一個熱帖是《老人的朋友圈,轉發7條5條是謠言》。他們不能順暢使用電子支付,他們被騙很多錢,他們因為過度使用手機眼睛過度疲勞……
有一個場景,也許常常會發生在中國式家庭——
老人說:你幫我看看這個支付寶怎么用?
兒女說:你別讓人騙了,你用什么支付寶?
老人說:你幫我看看微信咋不好使了?
兒女說:沒事兒別老看手機!
有一種太多老年人都能感受到卻無法說出口的“老年歧視”,叫“孩子不肯教我用手機”。
爸媽退休后,做好他們的“網管”,像教家里的寶寶學走路一樣教爸媽用手機,告訴他們發朋友圈要如何保護隱私,教他們在網上進行生活繳費的方式,告訴他們讓出租車直接到樓下來接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老年社交,是他們離開工作崗位后,子女能夠送給他們的,最好也最貼心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