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娜
摘 要:音樂的魅力在于引發共鳴,體驗情感,小樂器進入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并進一步體驗情感,釋放天性,從而感同身受地去學習和理解音樂。首先,將口風琴作為小樂器進入音樂課堂對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可以很好地開發音樂課程資源,實現學生、教師資源的整合,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扎實做到人人掌握一門小樂器;再者,口風琴進課堂,將大大提高學生掌握識譜、節奏、音準、力度、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達音樂的能力,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同時也使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變得易懂、有趣,在這種集體學習中也能充分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音樂課堂。
關鍵詞:口風琴;學生興趣;音樂表達
一、課程研發背景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16年9月將口風琴教學引入課堂,首先,口風琴具有簡單易學、經濟耐用等優點,將口風琴作為小樂器進入音樂課堂對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將口風琴運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很好地開發音樂課程資源,實現學生、教師資源的整合,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扎實做到人人掌握一門小樂器;再者,通過口風琴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踐,將大大提高學生掌握識譜、節奏、音準、力度、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達音樂的能力,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同時也使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變得易懂、有趣,在這種集體學習中也能充分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音樂課堂。
二、課程設置實施
口風琴教學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對學生進行口風琴教授,怎樣彈?如何吹?探究、構建什么樣的口風琴教學模式?怎樣將口風琴教學與聽、奏、唱、寫相結合?探索在大班制教學中口風琴運用于音樂課堂帶來的特殊作用。將這兩年來我們的做法匯報如下:
(一)前期準備
1.查閱文獻
通過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各類圖書館等途徑,以“口風琴”“音樂課教學現狀”“音樂課教學與欣賞”“音樂教學研究”為關鍵詞搜索文獻資料,重點對學校音樂教學與學生美育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整理這些資料,了解研究趨勢,分析提煉有關理論、經驗,并進行歸類,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2.前期調研
對學生進行小樂器知識與興趣方面的相關調查,并對相關領域的專家(2~3人)進行訪談,聽取他們的建議,從而使樂器進課堂能科學順利地開展。
3.研發教材
首先對任課教師進行分工,培訓教師,在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帶領全科組老師研發對音樂教材有輔助作用的口風琴教學校本教材,讓它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
4.對比實驗
從深圳市福田教科院附小選1~3年級作為口風琴實驗班,實驗班采用口風琴輔助的授課方式,對照班仍然沿用原來的花城版的音樂教材授課方式。計劃經過一個學年的對比實驗,對學生的音準、節奏以及識譜,達到提高音樂素養的能力等項目進行測試,檢驗教學效果。
5.家校結合
實驗班學生需要人人購買口風琴,所以在此之前要召開家長會,或者家委會代表會議,家校結合,形成合力,有了家長的支持,事半功倍,口風琴教學才能開展得更加順利、有效。
(二)課程實施
1.夯實基礎——掌握口風琴基本技能
用1~2周時間讓學生熟悉坐姿、指法、鍵盤;3~5周時間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sol以內的音的彈奏。
在口風琴進課堂之初,我專門開設了幾節口風琴課,給學生講解了口風琴的由來和保養技巧:“口風琴是一種體積較小、音準很好、旋律悠揚的鍵盤式吹奏樂器。口風琴最大的特點是它既保持了鍵盤樂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樂器的精華,這是一種能吹奏的鍵盤樂。我跟學生介紹了口風琴的吹奏方法、手型、坐姿,認識和彈奏鍵盤上的do、re、mi、fa、sol,并把手指編號1、2、3、4、5,待學生掌握了基本技巧與知識后,進行一下步教學。
2.對接教材——與音樂書中的小歌曲相結合
以耳熟能詳的《小鈴鐺》這首歌曲為例,這首歌曲是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歌曲中節拍和音型組合的變化給“do、mi、sol”三個音賦予了音樂風格和表現力,有利于幫助學生感受和鞏固三個音的音高觀念。
由于一年級學生對音高概念薄弱,他們往往認識曲譜,但唱不準音高,而《小鈴鐺》這首兒歌曲譜簡單,旋律明快,C大調,用口風琴來輔助演唱再合適不過了。我就先采用“我來唱,你來彈”的游戲導入新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彈奏了三個音,“do、mi、sol”,我靈活地變換音的位置,然后再變換節奏,一步步增加難度,學生既鞏固這三個音的音高,同時又感覺十分有趣,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讓學生彈奏了《小鈴鐺》的曲譜,接下來我出示《小鈴鐺》的完整曲譜,沒想到學生很輕松地就唱了下來,節奏音準也把握得很好。其實,我有信心學生已經能獨自彈奏這首歌曲了,可我還是賣了個關子,假裝說“同學們,今天老師想讓你們用口風琴來幫忙,自己完成這首歌曲的學習,可以嗎?”學生信心十足地回答“可以!”讓我很意外,沒一會有的學生已經能夠獨自吹奏《小鈴鐺》了。我乘勝追擊,讓能完整演奏的學生為我們伴奏,其他學生先唱譜,后填詞,然后再男女生交換,再小組交換,變換多種形式的彈奏和演唱,學生興致濃厚,情緒高昂,就這樣孩子們在興趣中,愉悅中,主動學習的氛圍下輕松學會了《小鈴鐺》這首歌曲。最后我又加入了一些小打擊樂器,豐富歌曲的色彩,我也加入他們當中與孩子合奏、輪奏,學生激情高漲,演奏得整齊有序。
3.研究教法——構建口風琴教學模式
為了發揮口風琴輔助教學作用,在歌曲教授環節,進行以下步驟:
(1)我彈你唱
教師吹奏口風琴,學生演唱曲譜。
(2)我彈你猜
教師吹奏曲譜,讓學生猜樂句。
(3)我唱你彈
教師演唱部分曲譜或難點樂句,學生進行吹奏。
(4)我彈你跟
教師吹奏,學生做回聲模仿。
(5)自由練習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吹奏曲譜,給學生自由練習時間。
(6)師生合作吹奏或學生完整吹奏
根據歌曲的難易程度,教師選擇師生合作來完成還是學生獨自完整吹奏曲譜。
(7)小組合作
一部分學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學生吹奏口風琴。
除了以上七個步驟,我們還規范了口風琴教學的課堂常規,如吹奏前教師會說:“左扶右彈”學生答:“輕輕吹”,停止吹奏時教師會說:“放下吹管”學生答:“坐端正”,力爭讓每個細節都能提高課堂效率。
三、課程實施成果
(一)提升學生興趣,創新教學方式
案例中的音樂老師將口風琴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音樂教學形式,讓學生可以在樂器的演奏下對音樂產生興趣,在音樂中提升自主性,形成主動探究音樂的心理,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完成了對音樂深層次的體驗,從而使兒童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為培養學生的樂感和審美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平等輕松的氛圍中,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得到解放,完成與教師間的良性互動,進一步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完成與音樂的碰撞。
(二)提升音樂素養,享受音樂表達
隨著口風琴樂器深入音樂課堂教學,我發現學生在識譜、節奏、音準、力度、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提升,學生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達音樂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四、總結反思
隨著口風琴教學的深入,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面對不能獨立演奏的學生,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進行分層教學?是否有更好的口風琴教學流程與模式?我們將繼續進行探討與研究。
總之,音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使用樂器幫助學生認識音樂,感受音樂,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美感,使學生從樂器中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并將這種經驗的延伸運用在感受音樂上,讓學生可以在音樂中找到更多的共鳴,使教學的預期目標更好地實現。
參考文獻:
[1]彭舒貝.口風琴進課堂對提高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研究[J].文理導航旬刊,2017(11).
[2]匡霞.口風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7(24).
注:本文系“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小學音樂口風琴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lhybfzz17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