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芳
摘 要: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時常會有一些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在班內產生負面的影響,使得教育教學遇到障礙,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故事,可以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關鍵詞:故事;“療愈”作用;行為習慣;學習習慣
愛因斯坦說:“如果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對于一個低年級的老師來說,更多關注的不是孩子能掌握多少知識技能,而是關注他有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時常會有一些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在班內產生負面的影響,使得教育教學遇到障礙,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實上我們越來越覺得,在這時候,說理變得蒼白無力,有時甚至連“以身示范”都不起作用。這個時候,故事來了。“療愈”一詞的詞典釋義是“使達到平衡,變得健全或完整”,用故事來進行“療愈”就顯得有活力多了。
蘇珊·佩羅說,故事就像水,能夠找到直抵靈魂深處的道路,能夠透過裂縫滲入堅不可摧的墻壁,能使萬物重新煥發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讓兒童在適當的時候聽故事,往往會有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這里說的是“收獲”,因為教育是不能馬上講結果的,它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講究的是經歷以及背后的收獲。
整理低年級孩子最容易發生的狀況,成為“故事療愈”這項工作的開始。
一、整理典型,建立資源庫
好的生活習慣一定能作用于學習習慣的培養。我把低段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如:覺得自己很吃虧,生氣;管不住自己;膽小,不愛說話;早上起不來;不自信;只想到自己……這些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大。我還把這幾年孩子們出現過的具體事情用幾句話記下來,這樣個案就更詳細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將案例充實于這個資源庫。
二、選擇故事,建立故事庫
接下來就是選擇故事了。起初,總是在發生事情后,去尋找故事。久了,我才醒悟,要將這些故事集中起來,保存好,建成我自己的故事庫,并與資源庫中的案例匹配起來。這樣,多讀多研究,一段時間下來,我在很多時候,可以遇見事情后,腦子里就蹦出一個相應的故事來。尤其是在教過幾輪低年級,再教新一輪的時候,經常會遇見雷同的案例,故事就能信手拈來。
在之后的選擇故事的過程中,是見到好的就保存起來,因為很多時候并不是靜等事情發生后才教育的,也有的是可以讓它不必發生的,或者本不會發生,但是孩子們同樣要懂得的。
三、講述故事,搭建信任橋
前面兩項是我的個人行為,而講述故事則是跟學生一起完成的,它需要案例的發起者,故事的接受者,聽完后的互動者,而這些“者”都是學生。我所要做的,絕不是簡單的講述。
1.發現
老師,應該是一位發現者,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特點,或者問題。有時候發生的個案不一定就永遠是個案,在下一站有可能就是普遍的問題。舉個例子,關于生氣。現在的孩子特別愛生氣,心里容不下一點委屈,這是一個通病。且看:孩子們美術課后講臺上一張紙條,大聲嚷嚷:“水仙花被踢翻了!還留著條了。”我接過來一看,是五年級的一個孩子留的道歉的話。
2.講述
氣憤的氣息在教室里蔓延,來吧,故事,一定會發光,一定會讓孩子們知道該怎么做的。
我選擇一個繪本《禪的故事》,里面寫熊貓靜水給三個小孩講的三個哲理故事。其中第三個故事特別適合講給經歷了“水仙花事件”的孩子們。孩子們沉浸在“故事套故事”的神秘情境里,講到末了,我說:“你們跟故事里的最小的孩子一樣抱著一個東西半節課了,太久了,現在可以放下了!”大家由故事里的內容很快想到了:“我們抱著生氣太久了,該放下了。”
3.議論
接著我讓大家找找能原諒冒失者的地方,大家找了很多,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到火氣最大的孩子也慢慢緩下來了,表情越來越放松了,到后來,教室里再沒有埋怨聲了。
當一個人心里有了疙瘩,恐怕難以接受別人的說教,總是喜歡絲絲潤潤的滲入、接受,進而舒展、感悟。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滲透式教育。它最要緊的是捕捉時機、實踐體驗。
四、反復講述,鞏固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兩次就能成功的,有的甚至要鞏固一生。當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次之后,可能不會如你所愿的那樣“我不會再犯了”,是反反復復的。但是每一次的再發生,不是簡單的重復。然而故事可以重復。剛舉過的那個例子,當“生氣”又來了的時候,我們可以重復講這個故事,到后來,故事被孩子們記住了,之后會被縮減,縮減成梗概,再后來,就會像唱歌一樣:“你抱著生氣太久了哦,你可以把它放下了哦!”那個生氣的孩子就會笑了。
在這個色彩斑斕的聲像世界里,孩子上課開小差是一個很難糾正的壞習慣。在給孩子們講《偷聽故事的老鼠》的故事時,我決心“做一下”,領著一個孩子到門外,將門虛掩,給里面的孩子講故事,故意說:“現在門外有一只偷聽故事的小老鼠!”里面的孩子笑了,坐得更端正了,外面的孩子不斷地踮起腳尖兒,想聽真切些。講完故事后,門外的孩子會進來和大家進入前面的“議論”環節。這個時候的效果比單純的講故事好上幾倍了。之后若有孩子不守紀律了,就會有人提醒:“你要去做那只偷聽故事的老鼠了哦。”這個要比點名說“你在開小差”或者“你又不在聽了”要有意思多了。
孩子們就在聽與做的過程中慢慢接受這樣的習慣培養方式,那就是在故事的光環下領悟、成長。
參考文獻:
[1]蘇珊·佩羅.故事知道怎么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2]朱林梅.讓故事陪伴孩子的成長: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培養的探究[J].科學咨詢,2016(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