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民
摘 要: 在當前新課程理念下,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法備受初中地理老師歡迎和推崇。作者通過列舉鄉土地理與初中地理教學有機融合的實際案例,論述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三個重要作用:化抽象為形象、化生硬為生動、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
關鍵詞: 初中地理 鄉土地理教學法 作用
眾多初中地理老師普遍認為,初中地理知識繁雜細瑣,且很多知識比較抽象、生硬,距離遙遠,學生很難理解,記憶起來相當困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上,很多老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望而卻步。如何突破初中地理教學上的“抽象”、“生硬”、“遙遠”等問題呢?我作為一個從教十幾年的初中地理老師,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期拋磚引玉。
一、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法,可起到把地理知識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
在教授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和“地形圖的判讀”時,其中的空間概念任憑老師在教室里說教、講解、演示等都很難讓學生理解透徹。于是我就想出了開展鄉土地理觀測、繪圖、制作模型、課堂交流展示的教學方法。
案例1:探究北溫帶一天中、不同季節里物影朝向及長度變化。
針對這個問題,我和其他老師在集體備課時,發現傳統教學法無非就是老師在教室里畫圖、演示、講解,課后許多學生感到一頭霧水,普遍反映難以理解和掌握。能否轉換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有切身體驗呢?由此我們發現,我們家鄉(福建省南安市東田鎮)剛好地處北溫帶,決定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法來教學。課前我布置鄉土地理觀測作業讓學生做:問題(1):觀察旗桿在一天中(上午、正午、下午)影子朝向和長短變化。問題(2):觀察旗桿在不同季節里正午影子朝向和長短變化。學生通過實地觀測并繪圖,上課時我讓學生展示交流成果,他們的觀測圖畫得好,有據有理,爭相發言。發現問題(1)的答案是:一天中旗桿上午影子朝西,正午影子朝北,下午影子朝東。一天中旗桿影子長度變化是長——短——長。對于問題(2),學生都反映在短時間里觀測不出來,我交代學生繼續觀測,并啟發學生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解答。雖然還無法通過觀測得到答案,但是很多學生踴躍發言:“我根據生活所見推測,我們學校一年四季旗桿正午影子都朝北,并且夏季影子長度最短,冬季影子長度最長,春季和秋季影子長度適中。從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正午旗桿影子長度變化是短——長——短。”
這節課,學生都有感而發,大大減少了老師的講授與畫圖量,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案例2:探究山地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高線地形特點。
對于這個問題,我發現這些問題的空間概念性都很強,對于初一的學生,如果不能讓學生看到實際地形部位,是很難讓學生建立起空間概念的。我校剛好地處山區,有這些地形部位的天然模型,是不是可先讓學生通過鄉土野外調查,繪圖和制作地形模型教學呢?我的教學思路開朗了,得到了同事的贊同和支持。于是我就先設計教學步驟:(1)預習“山地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教材內容。(2)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利用上本節課之前的一周時間,首先帶相機拍攝圖片或視頻,調查與觀測“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地形部位,之后用橡皮泥制作這些地形部位,最后繪制它們的等高線地形圖。(3)上課時學生帶圖片、視頻、橡皮泥地形模型、等高線地形圖交流展示。
上這節課時,各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要展示成果。于是我就說:“大家都有機會,我們來看哪組做得更好。”通過展示、比較、學生發言、互相指正、老師點撥,學生對這些地形部位都建立起深刻的空間概念,并且能輕松地判讀這五個地形部位的等高線特點,同時學生發現了自己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這節課像是一堂藝術品展覽課,我是一位組織者,師生都在欣賞、玩味中學習、交流。對比傳統教學法,我欣慰地笑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二、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法,可起到把地理知識化生硬為生動的作用。
案例1:運用鄉土地理俚語、俗語來教學。
在教學“自然災害”中的春季寒潮對南方的影響時,我就運用本地閩南俚語“三月半,冷到不能爬田岸”、“清明谷雨,冷死牛母”、“未吃五月粽,棉被不能放”等生動地說明南方的春寒災害。在教學南方多山地丘陵時,我就用本地閩南俗語“八山一水一分田”來形容。在教學區域差異時,尤其講到“日本”時,我想起了當地閩南俚語“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說明海洋對日本飲食結構的深刻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深刻影響這個重要的地理基本規律。
運用鄉土地理俚語、俗語啟發學生學習地理,可使地理知識化難為易,很容易讓學生巧妙地記住“生硬”的地理知識。
案例2:探究山區發展經濟的利與弊。
關于這個問題,我在集體教研時,拿出來與同行探討新的教法。我們發現,我校地處山區,是地地道道的活教材,不用鄉土地理教學法多可惜呀。順著這條思路,我設計了鄉土地理調查作業:家鄉的地形類型以什么為主?有哪些自然資源?有哪些礦產資源?有哪些旅游資源?有利于發展哪些行業?但山區地面崎嶇,有哪些弊端?學生通過一番實地調查、查閱資料之后,都寫得較具體,也很有道理。我隨機抽取了部分學生到講臺上做小演講。有些學生在分析山區的利與弊之后,還建議家鄉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發展經濟,我豎起了大拇指給他們,稱他們以后肯定是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在學生演講之后,我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歸納山區的利與弊。整節課氣氛活躍而熱烈,避免了傳統上的生硬說教,我感嘆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三、運用鄉土地理教學法,可起到把學生與知識的距離拉近的作用。
案例1:探究國界線劃分常用的地理事物。
在講到美國與加拿大以五大湖為分界線,中國與尼泊爾、印度、不丹以喜馬拉雅山為分界線,中國與俄羅斯以黑龍江為分界線時,我在課堂上就先設問:家鄉東田鎮與溪美街道以(后橋)水庫為界,南安市與廈門同安區以(芹山)山脈為界,學校所在的埔邊自然村與山美自然村以(蘭溪)河流為界。這樣結合鄉土地理來教學,可使學生從生活所見入手,由近及遠地認識國界線。
案例2:探究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
在教學這個地理原理時,很多老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記憶,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記硬背。能不能換種活的方式來教學呢?讓學生有切身體驗,甚至終生難忘呢?這才是新課程理念下所追求的教學目標。由此,我想到了家鄉山區的山麓與山上的村莊人們的夏季夜晚生活差異。我在上課時,把全班分成山上與山麓兩大組,讓他們分別說一說夏季的晚上睡覺時,哪一組蓋厚棉被?哪一組蓋薄被單?山上組(鳳巢村、雪峰村、格頭村海拔都是500米左右),山麓組的海拔都是50米左右。他們根據長期的、深刻的生活體驗,脫口而出,兩組的答案截然不同。山上組說夏季晚上是要蓋棉被的,因為山上夏季夜晚很涼爽,而山麓組說夏季晚上是要蓋薄被單的,因為山麓夏季夜晚還很熱,氣溫比山上高得多。從學生的鄉土生活體驗入手,讓他們真切體驗生活中的氣溫差異,再來概括氣溫的垂直遞減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
總而言之,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廣大初中地理老師應大力挖掘鄉土地理素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恰當滲透鄉土地理知識,把鄉土地理和地理教材知識有機地融合起來,在教學上一定能做到輕松有趣、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戴資星.對構建“生活化”地理課堂的思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出版,2006.
[3]王樹聲.中學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