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喜
古人寫文章,提倡“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這里的“行千里路”,是說要寫好文章,就必須扎扎實實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作文是現實生活在學生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但我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不少學生是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卻也寫不出文章,或者勉強拼湊成文,也是語無倫次,內容干癟。究其原因,是素材積累的貧乏。
作文教學中,素材的積累是“炊米”,我們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指導學生積累素材要突出一個“多”字。“多”是質量的保證。日本著名記者辰農和男說過:“要寫一百行的報道,就要積累兩千行的素材。”這是對“多”的比例關系的明確界定,為了獲得這“兩千行”,我們必須養成吸收的“海量”。茅盾則形象地喻示我們,聚材要像“奸商”一般,囤積貨物,不厭其多。因為只有多,才便于比較,才可以篩選,才能得心應手。否則,只能捉襟見肘,左右為難。所以,要寧可備而無用,而不可用而無備。要做到這個“多”,就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深于體驗,勤于閱讀,天長日久,就會成為一個素材豐富的人。
積累素材的途徑有三條:觀察、體驗和閱讀。
一、觀察
魯迅先生說過:“如果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是對認知對象有目的的感知。“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人每天都要通過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從外部世界接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有85%以上是通過人的眼睛獲得的。所以,觀察是人類獲取寫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在整個寫作流程中,發揮著“龍頭”的作用。它是學生獲取素材的主要來源。沒有觀察,就沒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寫作的源泉就會枯竭。
指導學生觀察要注重一個“細”字。老舍先生要求我們:“寫東西,要觀察,要總結,要想。如果你觀察得不對,或觀察得太少,沒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個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寫,你必須回去再看,直到看清了這個人,這風景,這事物,回來能用八個字、十個字或二十個字,一寫就精彩,到這時,就差不多了。”可見,看“清”了,才能寫“精彩”;看“不清”而“硬寫”,只能寫出一些“次品”。作文課上,一位教師問學生:“你們知道雞是怎樣轉頭的嗎?”“嘿,跟人一樣,脖子一擰就行……”老師笑了,說:“如果你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雞轉頭是一頓一頓很有節奏的轉動,而不是一下子轉過去。”顯然,粗枝大葉地掃描,走馬觀花的掠影,都無助于把寫作引向成功。這位老師的高明之處,首先就在于他沒有孤立地、靜止地向學生宣講重要的空洞教條,而是結合實際訓練,使學生觀察不細的弊病“見得真切”。這樣才能逐步培養起他們仔細觀察的能力。
二、體驗
體驗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如果說觀察還只是“浮”在生活表層的話,那么,體驗則是“潛”入生活的底部。為什么有些學生和別人一樣,生活在校園,和別人一起調查、參觀,別人能寫出“言之有物”、真摯感人的文章,他卻仍然感到“寫不出”或“沒啥寫”呢?關鍵在于不善于體驗。周圍的事物、景觀、入耳、入目,但沒有入“心”。于是,激發不起寫作的“意興”,總覺得生活平庸,沒有什么可寫。即使勉強提筆,也只能言不由衷,東拉西扯,說些無關痛癢、到處合適的空話套話。這就很難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素材積累。
指導學生體驗,要強調一個“深”字,它不追求“立竿見影”的速度和效率,講究的是要經常適時地進行“反芻”。按照巴爾扎克老人的說法,即“拿到自己的心中去發展”。這樣,運用時才能調遣自如,將素材恰到好處地用在文章的“節骨眼”上。深入體驗要“多想”。茅以升先生說得好:“……我的意思是多想比多寫、多說更重要。細想想,可也是,‘寫什么,‘說什么。如果‘想得貧乏、滯澀,你會‘寫得出色,‘說得精彩嗎?”所以,“多想”作為前提,在寫作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要開發學生“多想”的深度和廣度。
三、閱讀
閱讀是積累素材的又一重要方面。人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親歷親見”。人的知識獲得、經驗積累、素材獲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閱讀這種手段間接吸收的,為此,許多教師認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主張學生大量閱讀。我們主張學習閱讀聚財不應片面追求數量的“多”,而應努力做到質量的“好”。閱讀講究的是一個“熟”字,不熟,就不能潛移默化,也無法提取運用。有些學生每天也在勤學苦抄,卻不見作文水平長進。關鍵在于這種閱讀大多是“看熱鬧”的“虛讀”,而不是“看門道”的“研讀”。古人強調的“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確是經驗之談。所以,積累素材一定要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使精美的語句融入自己的語言寶庫;熟了,才能心領神會,運用時,才能不召自來,流注于筆端,“撇開葫蘆自畫瓢”,自鑄新語。
綜上所述,只要做到積累要“多”、觀察要“細”、體驗要“深”、閱讀要“熟”,就能使學生思路開闊,文如泉涌,寫出好的文章來,這樣,作文教學才能渙然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