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納


口風琴是小學音樂課上理想的課堂樂器,它集合了鍵盤、吹奏兩種樂器的優勢,又具有音色優美、音高固定準確的特點,使用簡單,學生容易接受。但是現行小學音樂教材中口風琴教學內容較少,如果選用教材之外的內容又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筆者提倡合理利用小學音樂教材,將教材中歌唱、欣賞教學與口風琴有效結合,并對課堂上如何有效地融入口風琴教學做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以下幾點有效策略:
一、口風琴在歌唱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小學音樂課上,將口風琴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同時加入口風琴的吹奏,既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又能充實課堂教學。
(一)奏主干音,以奏輔唱
用口風琴吹奏歌曲的主干音,能讓學生唱準歌曲、感受音樂的多元化。
在歌曲學會后,教師巧妙把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學生用口風琴演奏每小節第一個音(即歌曲的主干音),另一部分學生演唱,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四二拍的強弱規律,還穩定了演唱者的音準和速度,學習效果很好。
(二)創設意境,增加趣味
在課堂上用口風琴為歌曲創設意境,能使歌唱教學更加有趣、有味。
這首歌跟“山”有關。教師采用山谷回聲的特點,創作回聲的奏唱練習,要求學生用口風琴輕輕地吹奏、高位置演唱。并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進入到山谷回聲的意境中。歌曲學完后,再把這個奏唱練習作為引子部分加在歌曲前面,讓整首歌曲更加完整、更加有意境!
(三)添輔旋律,建立多聲部
有些歌曲的主旋律較難吹奏,教師可以創作輔旋律讓學生吹奏。借助口風琴營造多聲部氛圍,提高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聽覺能力,建立良好的聲部層次感,為中高段的合唱歌曲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三拍子歌曲的特點,教師創作了“X x x”的節奏型伴奏旋律,學生容易掌握、喜歡吹奏,同時也起到點綴、填充和裝飾主旋律的作用。
二、口風琴在欣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在欣賞教學中,借助口風琴進行輔助教學,能夠找到樂曲的規律、牢記旋律的要點,化枯燥為生動,從而激發學生音樂欣賞的積極性。
(一)吹奏主旋律,發現樂曲規律
用口風琴吹奏樂曲的主題或片段,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旋律的流動方向,感受音樂的美,使器樂曲變得更加鮮活。
該樂曲有五個變奏,初聽樂曲后,學生可用口風琴視奏樂曲的主旋律,先在低八度上演奏,然后在高八度上演奏,感受旋律在不同音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色彩。當學生對主旋律產生記憶后,再對變奏部分進行欣賞、聆聽,就能準確聽出樂曲的變奏規律。
(二)吹奏主旋律,把握樂曲形象
音樂教材中的欣賞曲,大多是形象鮮明的樂曲,可以用口風琴吹奏樂曲的主旋律來呈現樂曲的形象,讓欣賞課學習更加輕松,聆聽更加有效。
讓學生用口風琴慢速吹奏主旋律,教師配上渾厚的和聲,能詮釋樂曲沉重有力的頓音和渾厚低沉的旋律,表現了萬獸之王威風凜凜的神態和堅實的步伐。
(三)結合小樂器,深入表現樂曲
小樂器是學生最感興趣、最喜歡玩的東西。用口風琴結合小樂器來表現欣賞的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色、和聲,同時又能帶動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樂曲欣賞、藝術實踐中來。
案例6《森林鐵匠》
完整欣賞樂曲后,師生用口風琴和各種小樂器進行情境創編表演。
師:這是一個美麗的大森林,一天清晨,太陽緩緩地升起,微風吹過,樹葉沙沙(學生做動作),小溪流水(生加上小溪的樂器聲),小鳥飛來了(生加上鳥鳴聲),大象來了、獅子來了(生做動作),小動物們都來了,森林的早晨真熱鬧呀(生一起表演)!森林里的鐵匠們正準備著,要開始一天的勞動了(生準備好打擊樂器,模仿鐵匠打鐵)。師用口風琴吹奏樂曲《森林鐵匠》,學生用三角鐵等樂器模仿打鐵聲。
音樂和樂器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樂器是音樂更為直觀的表達方式,學生通過課堂樂器的學習能夠更好地了解、感知、掌握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因此教師在口風琴與音樂課的融合上要注意方法、策略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口風琴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對音樂的感悟和體會,從而使口風琴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音樂的助手,使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