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
大數據不能替代企業家,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比如企業家角度。
按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觀點就是:發現、創造以價格或非價格的方式傳遞信息,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企業家精神。按通常意義上講的,這類人是創造性特別強的人。主流經濟學認為,個人決策的目標和手段都是給定的,即資源給定、技術給定、偏好給定,最后配置資源。這和企業家決策相差非常遠。企業家決策不是給一個目標和手段,再尋找最好的手段來實現目標,而是尋找、選擇目標和手段本身!什么樣的目標,什么樣的手段不是給定的,不是能選擇的結果。
這個不是計算問題,而是判斷問題。簡單說,按過去所有資源給定、技術給定、偏好給定的話,這是計算能力問題。也就是所有學生上課時,老師布置給他們作業,所有人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如果你跟正確結果不一樣你就錯了。但是企業家的決策不是這樣的,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不同人判斷完全不一樣。這個企業家精神一定是超越大數據的,企業家要做的事一定是大數據沒有辦法告訴他的。這個在創新中尤其如此。
簡單舉例,發明汽車的卡爾·本茨和戴姆勒,這些人不是做馬車的,如果數據能告訴我們未來能做什么,顯然發明汽車的應該是在馬車行業的企業家,而不是卡爾·本茨和戴姆勒。計算機這個數據,沒有辦法告訴比爾·蓋茨為什么要創辦微軟這個軟件產業。如果數據可以告訴他,創造微軟的一定是IBM,不會是比爾·蓋茨。同樣,數據也沒有辦法告訴馬化騰為什么要創造微信。如果數據可以告訴他,發明微信的一定不是馬化騰,而是中國移動,因為他們擁有最多最新的數據。
我們還可以列舉好多,比如電影行業,哪一部電影最賣座?過去任何數據沒有辦法告訴你。一個電影制片公司可以獲得過去幾十年所有影片的大數據,包括每部影片的觀眾人數,觀眾的年齡結構、地域分布、時段分布、票房收入,但是所有大數據不能告訴我們下一部最賣座的電影是什么?舉一部電影,《星球大戰》當時被環球影業公司拒絕了,為什么拒絕?因為沒有人知道,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人知道哪一部電影最賣座。
圖書市場也是一樣。亞馬遜擁有最大的圖書市場數據,亞馬遜可以按照每個人的購書習慣推薦給你,但是沒有辦法按照亞馬遜的數據來計劃下一步寫一本什么樣的書。如果一個作家、一個學者要根據亞馬遜數據來寫書,那他十有八九會失敗。所以,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的,為未來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還有計算機問題,為什么大型計算機企業在微型計算機上沒有市場?為什么微型計算機的企業在個人電腦上沒有市場?這顯然不是數據能夠回答的問題,如果數據能回答,那IBM從大型機、微型機、筆記本一直到智能手機,一定是決策領先的,但數據是沒有辦法告訴你這些東西的。最終結論是什么?不是說大數據沒有用,大數據非常有用,大數據對決策很有幫助。但是真正決定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企業家要做的那些事情,這些是大數據沒有辦法告訴企業家的。
企業家不是給定資源、給定偏好后再分配,而是創新。創新本身最大的特點是在很多方面充滿了不確定性,包括技術上的。萊特兄弟在發明飛機的時候,比空氣重的東西能不能飛在空氣上面,技術上是不知道的。蘋果的喬布斯不是用鍵盤,是用多點觸控技術,這在事前是不知道的。即使技術上可行,在商業上是不是成功也是不確定的,消費者是不是認可也是不確定的。企業家在做出這方面決策的時候,最有價值的預測都是判斷,都是基于他的想象力、自信心和勇氣,沒有辦法根據現有的數據給予判斷。這個毫不奇怪,大量的企業家決策是我們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