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佩儀
摘 要:社團為學生業余愛好和特長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小學生社團建設也開始在小學教育階段廣泛推行,為了促進社團的合理發展,同時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助力,當前的小學社團管理過程中,開始有效滲透德育管理理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這個過程中也看到了社團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足,為了完善社團德育管理措施,著重分析小學社團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社團活動;小學德育;社團管理
有效的社團管理工作需要密切關注如下幾點:第一,保證社團紀律,社團成員要按時出勤;第二,幫助學生克服盲目自信,學生的過分自信很容易導致其不思進取,這對社團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我們需要從壓力中讓學生獲得進步的動力;第三,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就是要樹立合作、交流意識,引導學生增強集體凝聚力;第四,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們在組織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有必要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長以及情緒特點,挖掘學生潛力,找到學生的問題所在。本研究將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出如下分析。
一、建立社團評價手冊,嚴把社團紀律
很多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將社團活動作為興趣小組,因此在社團活動參與過程中,態度消極、自由散漫,請假現象比較多,小組之間的構建交流也不禮貌,學生的合作意識不強。我在組織學生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社團組織成員的抱怨,很多學生不能夠按時參與社團活動且經常性請假,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就組織建立社團活動評價手冊,指定社團紀律部長記錄出勤(準時、遲到、未到)、合作和完成任務情況(是否完成,質量如何)[1]。在社團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合作理念,并以學期為單位進行評價和總結,做到賞罰分明。制定規則一周后,我發現很多學生都能夠按時參與社團活動,出勤率明顯上升。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克服盲目自信
在社團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其實是比較重要的,有些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溺愛,因此在團隊合作過程中缺乏合作、團結意識,這顯然不符合社團活動要求,因此筆者就針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問題展開如下活動。首先,我就組織學生展開小組會議,列舉團隊合作的成功例子以及合作不利失敗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在社團活動中,總是會有能力突出的學生,這些學生也很容易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得比較自我、目中無人,這樣的自信和自負使其看不到其他學生的優點和長處,我和他們也進行了單獨談話,希望他們在發揮特長為其他學生提供幫助的時候,在態度上作出調整。我依據社團活動內容為學生布置小組合作任務,學生分別擔任任務完成者以及裁判、監督員等角色,不同的學生在社團集體活動中都承擔著自己角色,這使得學生之間相互發現彼此的閃光點,給予他人更多尊重和理解。
三、調整社團活動內容,為道德教育提供契機
新形勢下,我們應該積極調整社團活動內容,促進社團活動的豐富性提升,為德育提供更多契機。比如:“輪滑社團”“京劇社團”“花樣跳繩社團”“話劇社團”“數棋社團”等都可以是小學社團活動的內容[2],但是我們在實際社團建設過程中,還是應該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將寓教于樂理念滲透在社團建設過程中。如在京劇社團中可以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這對學生的品德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在其他社團活動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大”學生教“小”學生,先學會的教后學會的,做得好的教暫時沒有掌握技能的……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和進步,養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新型的社團是一個志趣相投者組成的群體。我們在建設社團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德育目標,讓學生逐步具備和他人和諧、平等交流、共謀發展的能力。
四、學會理智溝通,形成家校合力
小學生受年齡局限,很多時候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都不到位,這時候如果我們可以樹立家校聯合教育意識,則家庭教育將會為學校教育提供助力。在社團建設過程中,我們就可以聯合家長,了解學生的課余愛好。如有位學生家長反映該學生平時對機械玩具比較敏感,喜歡自己拆卸和組合,我們就建議這名學生參加學校的機器人社團,果然這名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表現得十分出色,該名學生自卑、叛逆的問題也很好地得到了改善。這個實例告訴我們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更利于學校社團建設和德育滲透[3]。
綜上所述,社團活動是學生發揮優勢、展現特長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學生借助集體活動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提升,社團不僅是學生興趣培養和潛力挖掘的平臺,還是其獲得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發展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在管理學校社團的過程中要應用德育策略,保證社團活動的開展效果。為了完善社團德育管理措施,本文中筆者著重分析了小學社團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楊文娟.“小”社團,“大”德行:淺談學生社團建設中的道德教育[J].江蘇教育,2014,12(2):189-190.
[2]王群.小小社團不簡單:淺談社團德育管理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6,11(14):27-28.
[3]何麗.讓學生社團助力學校德育[J].科學大眾,2016,7(1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