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銳
摘 要: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活動生活化,讓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教育,深化對道德的認識;引導學生在家里體驗某個角色,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讓學生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深化道德體驗。真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關鍵詞:體驗教育;課堂教學;德育實效
傳統的品德與社會著重讓學生用耳朵去聆聽,用眼睛去觀察,動腦思考,用心感受,大膽實踐。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進行簡單的學科知識傳授和灌輸,雖然也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動,但事實證明活動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很多活動沒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德育活動中,學生缺乏自身體驗和親身實踐。因此,將各種德育活動引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才能使道德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內化道德認識
以往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往往局限于書本,注重空洞的道德說教,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沒有將鮮活、生動的教學形式融入教學活動中。這樣呆板、空洞的傳授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得到的僅僅是抽象的道德知識,容易讓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考慮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糅合在一起,通過游戲、角色表演、展示活動等豐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具體的角色表演中,切身體驗蘊含在活動中的道德情感,獲得生動形象的教育,從而深化對道德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首先,我和學生圍坐成一圈,播放輕松的鼓點音樂,引導他們分享開學第一天屬于自己的開心事,回憶爸爸媽媽對自己說過的話,回憶爺爺奶奶贈送的小學禮,回憶校門口老師與學生的歡迎情景等,有效地營造了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我讓學生起來交流自己入校以后認識了哪些新伙伴,通過介紹,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交友經驗,由此促進了學生交往面的擴大,體驗到了適應新人際關系的快樂,同時在交流中總結了交友經驗。第三,讓學生自由分組開展“網小魚”游戲。我通過提問、示范的方式讓學生發現許多同學與自己的共同之處,削除了同伴之間的陌生感。同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按照興趣愛好分組,在組內開展交流、展示作品、制作作品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交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間的深度交往。不同的角色活動喚起了學生最初與同伴交往情況的回憶,在游戲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有效激發了學生對友誼的向往及主動與同學交往的愿望。
二、課堂教學家庭化,升華道德情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世界的手,父母的心房是學生的教室。學生要想養成優秀的道德品質與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實際,大力開發家庭教育中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家里體驗某個角色,或要求父母帶孩子去體驗某種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的體驗中,在和父母的碰撞交流中,豐富自己的道德情感,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例如,在學習“我愛我家”一課時,我針對現階段學生和家長之間有代溝,子女對家長存在誤解等情況開展了相應的活動,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深刻的體驗。課前,我印發了《致家長的一封信》,列出了幾個有關家庭方面的問題,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話題和家長進行交流討論,事后,要求學生把討論交流的收獲在班級交流。此次討論交流活動,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情感,體會到了家庭中親情的溫暖,認識到了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等我們再上“我愛我家”這一課時,就感覺得心應手了。許多學生都談到了和父母交流時的感受,通過交流都重新定義了“家”和“愛”,知道了家庭的溫暖,知道了父母沉甸甸的愛,知道了自己作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運用知識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實踐化,深化道德體驗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這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二是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要從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開始。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我在教學“消費與生活”一課時,針對現在的小學生身處“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導致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沒有體諒父母的辛苦。我讓學生了解家庭經濟收入的來源,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與不易,從而激發學生對父母的尊重與感激,進而形成一種自覺愛惜勞動成果的情感。同時,我還組織學生親身進行勞動角色體驗,他們有的上山干農活,有的跟父母進工廠“打工”,還有的隨父母到集市擺攤賣小商品,他們在這種勞動的角色體驗中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辛苦。活動結束后,學生紛紛表示:掙錢太辛苦了,太不容易了,今后我們一定要珍惜父母的付出,自覺做到不浪費食物,不亂花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審視內心,反思自我”的活動,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細節(包括吃、穿、用、行等),聯系學習細節(包括學習中的紙、筆等文具)進行內視,通過對生活和學習行為上的自我反省、思考,深深地明白了,生活消費要合理,不能鋪張浪費。
體驗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氛圍中,產生了心靈的感悟,將說教灌輸變成了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枯燥的道德說教變成了無形的滲透和正面的鼓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認識,加強了道德情感,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構成和諧的整體,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力丹.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7(7):60.
[2]鄭航.基于學校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設[J].中小學德育,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