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個性化學習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促進小學生數學個性化學習就是要以小學生的個性特點為依據,將個性發展、發揮學生的潛能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實踐活動中自由發展個性,對個性化的學習成果給予積極并且恰當的評價,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
關鍵詞:個性化學習;教學模式;評價方式
1 個性化學習的基本含義
學生個性化學習,是指學生在課堂環境中以個性特征為基礎,以內心需求為核心,自主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個性發展,其本質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
2 研究小學數學個性化學習的必要性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原則在兩千余年后依然備受世人推崇,這充分證明個性化教育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對個性化教育思想的繼承和弘揚,已然升華為一種更具革新意義和時代精神的衍生物——個性化學習。而網絡社會的到來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需要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進度進行學習。個性化學習將使每一個學習者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獲得成功的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于孩子來說,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尤為重要,它是開啟孩子創造力的鑰匙,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蘊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巨大潛能。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小學數學的學習,只有具備個性化,才能夠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人才。
3 如何促進小學生進行數學個性化學習
數學教育的價值并非單純地積累數學知識,數學學習的主題應當是基本的、重要的數學觀念,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活動。對上述“主題”的學習應通過對具體數學知識的了解、應用、思考、表達等學習活動來完成。因此,為了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下功夫。
3.1 數學課堂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目標的確定
個性化學習目標的確立是學習者展開學習的起點,它與傳統的教學目標在內涵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或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領域設計的基礎性目標和倡導性目標。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學習基礎、心理需求自主設計的學習目標。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時間和速度來完成自己設計的課時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也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
3.2 數學課堂中的小學生個性化學習內容的創建
1)學習內容應具有開放性。學生個性化學習是指學生在課堂環境中以個性特征為基礎,以內心需求為核心,自主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個性發展,其本質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封閉的學習內容,不利于學生個性的表現,只有使學習內容具備了開放性,學生才可能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和個性特長,主動而靈活地探究和解決問題。
2)學習內容應具有選擇性。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是進行個性化學習的保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特長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更有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習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分為基礎達標型、拓展延伸型、提高發展型等。讓學生在能選擇內容的背景下,充滿個性地學習數學。
3)學習內容應具有情趣性。知識來源于實踐,最終又付諸于實踐。由于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大部分的數學知識均與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與實踐的聯系,激活學生的間接經驗,增長學生的間接知識,體驗知識的情趣,看到數學知識的價值,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欲望。
3.3 數學課程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
1)尊重學生對學習方式的選擇。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我們應該允許、鼓勵和引導學生能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外部環境和條件靈活地動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學習。例如,在《搭配(二)》的學習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展現自己的個性。
2)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從本質上說,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他們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動去理解數學知識。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獲得經驗、分析與理解經驗、反思獲得過程以及活動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要徹底改變重教輕學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
3.4 構建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評價方式
1)評價標準多樣性。評價標準的制定以尊重學生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標準。但考慮到國家課程標準的嚴肅性和學生發展過程中的人格平等性,我們應制定基礎性標準與發展性參準,強調以學生自身為評價主體,同伴、家長、教師的評價為學生的自我評價服務。
2)評價方式的展開。首先,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內差異評價”。我們可以從“學習準備”、“發言情況”、“合作狀況”、“課作績效”四個方面設計“學生課堂表現自我評價表”,對每一節課進行自我內差異評價,讓學生能善于發現自己進步,獲得成功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其次,采用“他人參照”標準,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他人。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十分注重他人評價的運用,以便增強評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我們可以嘗試進行學生互評,運用問卷進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教師除了平時的隨機性評價外,期末可以作出書面評價,說明學生學習活動中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便學生能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確定努力的方向。最后,根據“量化參照”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我們可以設計基礎類、提高類、綜合類試卷,讓學生自己選擇類別進行測試,三類試卷沒有好壞之分,如果學生覺得考得不滿意,仍可選擇其他類型試卷進行測試或延期測試,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個性化學習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于評價出一個所謂的等級,而在于讓學生全面地了解自己,反思自己,認同自己。
3.5 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多媒體技術經常被教師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數學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充分展示數學知識,還可以對學生產生啟發,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分數的簡單計算》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分數用涂色的圖表示出來,然后通過轉變圖中涂色部分的位置,使其圖中的涂色部分增加或者減少,學生通過觀察對知識會產生更加清楚的認識,同時也能進行發散思維,思考運算之后結果的變化,增加自主性思考。
4 結語
個性化學習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實現持續發展。營造個性化學習數學,課堂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中展開探究性學習,使個性化學習與新課程改革形勢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孟霞.小學生數學個性化學習方式研究綜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s1):11-13.
[3]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侯書星.淺談小學數學個性化學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2014(10):90-91.